- 註冊時間
- 2007-10-3
- 最後登錄
- 2025-6-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21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79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七娘媽生對於很多閩南籍阿媽來說,農曆七月七日可是傳統的「乞巧節」,也叫「七巧節」,特別是這天傍晚阿媽會特別擺設香案,供奉麻油雞、油飯和鮮花、水果、白粉、胭脂、針線等,以祈求有雙織女般靈巧的手,祈求完後供奉的物品,一半撒上屋頂一半供自己用,相傳婦女能因此而更加美麗。
傳說中的織女原本居住在天河之東,是玉帝的孫女,生性嫻淑,擅於織錦,因此民間便出現膜拜織女∣七娘媽的習俗。
七娘媽生這一天,對於台南人來說可是意義非凡,特別是家裡有剛滿十六歲的青年男女,就必須「做十六歲」。
做十六歲可以說是台南的傳統習俗之一,主要是基於過去台南西羅殿前南勢港的碼頭工人,以年滿十六歲者為「成丁」,可以領大人工資,因此家有十六歲的青年男女,都會特別到開隆宮酬神祈福,形成做十六歲的習俗。
台南人相信七娘媽職司護佑孩童,家有小孩者必於七夕祭祀酬神,並認為年過十六歲者,才脫離七娘媽的呵護而成年獨立,所以才有這一項特別的祭祀。
酬神之外,更有一系列代表離開七娘媽護庇而自此成長的「躦七娘媽亭」或「出婆姐間」的重要儀式,過程中年輕男女依照男左女右,由內向外的方式躦繞三次,每次繞過,父母撫摸子女頭頂並給祝福。
自由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