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27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王英郎 鄭義榮
簡 介:
隨著積體電路製程進入奈米時代,半導體元件積集度急遽增加,除了元件尺寸愈趨縮小外,其線路設計亦往複雜的高層(7-10層)金屬導線架構發展,以符合電子元件小巧且運算快的高效能需求。傳統的鋁導線及二氧化矽介電層因高電阻及寄生電容,於元件運算時產生嚴重電阻電容延遲效應,導致元件速度大幅下降而不符需求;因此近年來業界致力於發展銅雙崁刻製程並搭配低介電係數(Low-K)介電層材料來提昇元件速度。然而當元件進入奈米時代,需要超低介電係數介電層,而這些介電層材料皆有密度低、孔洞多、機械性質差、附著力不佳等問題。於半導體製程中,產生介電層剝離,破裂,並因絕緣性不佳而產生漏電,造成元件可靠性不佳。這些都是為了降低介電係數產生的後遺症,成為奈米元件的製程的挑戰。然我們發現在銅雙崁刻製程中的銅阻障層和蝕刻停止層(傳統使用矽化氮或矽化碳膜)可以改善雙崁刻製程的結構,本發明即是以四甲基矽烷(或三甲基)的先驅物加上含氮及含氧的氣體,經由電漿加強式化學汽相沈積法,沈積有機矽酸鹽結構的SiCxNyOz薄膜,藉由有機矽酸鹽結構,不但可降低介電層介電係數,且可改善機械性質,並增加蝕刻選擇比,達到更精確的製程控制。此外,於有機矽酸鹽加入氮可藉由矽氮鍵來增加銅原子的阻障效果,降低漏電流;加入氧,則可增加薄膜和Low-K材料的附著力,並可藉由製程參數來調整薄膜的應力,以解決Low-K介電層剝離,破裂的問題。並可藉由SiCN+SiCO的雙層薄膜結構來增加阻障層和銅及Low-K材料的附著力,並避免因氮原子和光阻反應所產生的製程問題。本發明可說是銅崁刻製程中絕佳的銅阻障層及蝕刻停止層,不但具低介電係數、低漏電流,特別的是,本發明的薄膜尚可藉由調整含氮、含氧的含量及其他製程參數來調整蝕刻選擇比、薄膜應力、附著力、機械強度等,來配合各種不同的Low-K材料及製程,加強金屬導線層機械結構強度,改善元件可靠性,降低電阻電容延遲效應,提昇元件速度,降低漏電流,使電子元件高速輕巧化。
發 明 人 簡 介:
王英郎:交通大學電子博士,現為台積電副廠長,擁有百餘件專利。
鄭義榮:交通大學材料博士,現為台積電技術副理,擁有數十件專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