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133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1-10-21 20:42 編輯
又稱“七星劍”,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它的歷史最旱可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600多年。
龍泉寶劍按其不同性能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一是硬劍,以剛利著稱;二是軟劍,以柔韌著稱;三是傳統武術劍。
此外,還有云花劍、手杖劍、魚腸劍、鴛鴦劍等29個品種、近百種款式。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
龍泉縣境內特產一種磨劍亮石,一把上好的寶劍,往往要在這亮石上磨數天,才能閃爍出道道寒光。
製作一把龍泉寶劍,要經過鍛、鏟、銼、刻、淬、磨等28道主要工序,才能使它具有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和紋飾考究四大特色。
再配上世界稀有的當地特產梨花木做劍鞘和劍柄,不必加漆便顯古色古香,越用越亮,龍泉寶劍也因此錦上添花,飲譽中外。
浙江龍泉縣生產的龍泉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當年歐冶子鑑於龍泉秦溪山下,湖水清冽,又無雞啼犬吠,宜於鑄劍,遂取山中鐵英,鑄成“ 龍淵 ”、“ 泰阿 ”、“ 工布 ”三把名劍。
龍泉劍又名“七星劍”,傳秦溪山旁有古井七口,排列形似北斗星座,故名。
龍泉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能伸能曲,可舞可刺,造型美觀。它可將六枚銅板,疊合一起,一劈為二而劍刃不捲。
一種軟型劍,可捲曲束於腰間,一鬆仍挺直如故。
現都用純鋼鍛制劍身,從原料到成品,須經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和磨等二十幾道主要工序。
式樣有長鋒劍(單劍、雙劍),短劍、手杖劍等多種。
劍身、劍殼的造型和紋飾,具有傳統特色,深受國內外好評。
七星劍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使用過的,譚嗣同遊歷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
“七星劍”是他旅途的忠實伴侶,伴隨著他壯遊祖國山河,行程8萬餘里,足跡遍布13省,結交義士,拜訪名家,大開眼界。
特別是有一次譚嗣同仗劍策馬射獵,7晝夜行程1700多里,雖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樂”。壯遊期間,譚嗣意外地從兩個極其偏遠的地方,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兩件舊物:“蕉雨琴”與“鳳矩劍”,對這兩件寶物他珍愛如命。從此,他將“七星劍”留在“ 大夫第 ”
《西遊記》中的七星劍
原為太上老君煉魔的寶劍。
金角、銀角大王盜取法寶下界,占山阻止唐僧師徒西行,七星劍即為五件法寶之一(另四件為:紫金紅葫蘆、羊脂玉淨瓶、幌金繩、芭蕉扇) 。
金角大王手持七星劍
《西遊記》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獲寶伏邪魔 金箍棒與七星劍,對撞霞光如閃電。
悠悠冷氣逼人寒,蕩蕩昏雲遮嶺堰。那個皆因手足情,些兒不放善;這個只為取經僧,毫釐不容緩。
兩家各恨一般仇,二處每懷生怒怨。只殺得天昏地暗鬼神驚,日淡煙濃龍虎戰。這個咬牙銼玉釘,那個怒目飛金焰。
一來一往逞英雄,不住翻騰棒與劍。……那老祖急升玉局寶座,九霄空裡佇立,叫:“孫行者,還我寶貝。”大聖起到空中道:“什麼寶貝?”老君道:“葫蘆是我盛丹的,淨瓶是我盛水的,寶劍是我煉魔的,扇子是我扇火的,繩子是我一根勒袍的帶。那兩個怪,一個是我看金爐的童子,一個是我看銀爐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寶貝,走下界來,正無覓處,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歷史上的七星劍
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乾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歐冶子和乾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世巨龍盤臥,是名"龍淵"。
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事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一天慌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滾滾。
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
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踪。
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
"說完,橫劍自兒刎。
伍子胥悲悔莫名。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