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9-9
- 最後登錄
- 2025-7-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205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耍寶的貴 於 2012-3-15 09:53 編輯
真希兒 發表於 2011-11-10 08:33
開版的我跟你說.因為那人面瘡在鬼扯...
晁錯的死跟袁盎無關..那根本是自找的.當初七國之亂以誅晁錯為名.在 ...
就資治通鑑記載
卷第十六
【漢紀八】 起強圉大淵獻,盡上章困敦,凡十四年。
初,晁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讙嘩。錯父聞之,從穎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語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
(他爸已經先自殺了,因為他知道他兒子一定會因為這事而死(不管反不反,他都跟劉家諸王槓上了,在那時代,王親國戚的權力那麼大,即使它們不反,等到晁錯有其他錯誤,一樣被殺)
這是專制社會下的必然
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又言:「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素與吳相袁盎不善,錯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及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吳王財物,抵罪;詔赦以為庶人。吳、楚反,錯謂丞、史曰:「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其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謀。」錯猶與未決。人有告盎,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願至前,口對狀。嬰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上問盎:「今吳、楚反,於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豪傑;白頭舉事、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對曰:「吳銅鹽之利則有之,安得豪傑而誘之!誠令吳得豪傑,亦且輔而為誼,不反矣。吳所誘皆亡賴子弟、亡命、鑄錢奸人,故相誘以亂」錯曰:「盎策之善。」上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廂,甚恨。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盎曰:「愚計出此,唯上孰計之!」乃拜盎為太常,密裝治行。後十餘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不稱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制曰:「可。」錯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上乃使袁盎與吳王弟子宗正德侯通使吳。
簡單來說就是官場的鬥爭,他們兩位都想幹掉對方,只是在找理由罷了,看這句方今計獨有斬錯,就是他的絕招,但皇帝接受了,十幾天後腰斬於冬市,死的很慘(腰斬不會馬上死,會死的很痛苦)
而梁王為何一定是皇帝這邊的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公元前一五四年)
冬,十月,梁王來朝。時上未置太子,與梁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詹事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此憎嬰。嬰因病免;太後除嬰門籍,不得朝請。梁王以此益驕
他想到他哥說過他死後想傳位給他,而其他的叛亂王族跟他的關係呢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喜的兒子,楚王劉戊是劉邦弟弟劉交的孫子,而趙王劉遂是文帝劉桓的弟弟劉有的兒子,其他四王是文帝的哥哥齊王劉肥的兒子
天下打下來他根本輪不他當皇帝,還不如支持哥哥,哥哥百年後說不定是他
至於人面瘡是真的還是鬼扯,我不知道...因為就像伊索寓言,他要表達的是背後的寓意,而不是表面的故事
但出家人又不打誑語,所以這事依然是信者恆信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