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tommyko 於 2011-11-29 23:18 編輯
猶記得,那年正好高一。
在年少羞澀的時期裡,心裡對於情感的表達與愛慕之意,總是無法自然說出,久而久之,寄語落字於紙本上就變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紀錄,胡謅式的思緒寄託。
也不太記得第一首詩是寫些什麼,詠物?述事?抒情?
只知道當時的情緒很多,想表達的很多,直率地想寫下自己的思念與秘密,讓想像的事情在紙上求得一刻的幻真,撫慰自我小小的幸福滿足。
或許,總有些時候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態使然,讓創造的靈感出脫於實際的情感。
愛恨情愁的敘述,摻雜許多虛無的想像力。
但是,
也因為這樣的觸發,發想的靈感文思不絕,雀躍於紙上的黑色文字不斷浮錄,
有著一股腦地想把思緒拋諸身外的悸動。
就這樣,持續的寫作,也持續的自我激盪,讓文字成為生活,成為心情的居所,不斷擴張,不斷更換居所的型式。
漸漸地,
成熟了,
歷練了,
創作的靈感不單只是愛戀的交流與情愛的自言自語,
心情寫照的紀錄,
生活瑣碎的繁碌,
影響了心理想表達的諸多看法與意見,
發現,
更多的虛無、茫然、不定感增加,
陷入一種思考拉鋸。
可是,
也因為這樣的交戰,
突破的文思得以海闊天空,
讓自己懂得品味文字的情緒,
文字的聲音,
文字的流動,
讓寫作的最初感覺,
回到起始。
創作是一種態度,
一個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空間,
檢視自己的內心,
察覺自己未吐露的實話。
如果說,
創作是生命不可忽略的體驗過程,
我想,
我願意一直體驗,
一直感受文字的生命,
終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