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8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1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自九○年代以來,平埔族裔在島內族群政治與本土文化運動的牽引下,要求族群「復名」或「正名」的聲浪一直不斷,例如: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巴則海(巴宰)族、道卡斯族、馬卡道族、大滿族(大武壟)、西拉雅族等等,後來,還參與「台灣原住民族憲法運動聯盟」。
1994年第一屆「原住民文化會議」中,噶瑪蘭族裔向前來致意的李登輝總統爭取將噶瑪蘭族列為台灣原住民族群的第十族,後來並爭取社會大眾的連署。在族群運動與本土文化運動的風潮下,「傳統的文化」與「過去的歷史」透過考古遺址、歷史文獻、老人記憶的重構與詮釋下,重新「再造」了。
那是一種「根本」與「源頭」的追尋。噶瑪蘭的族裔不但努力於語言方面的教學與傳統的文化活動,更率先舉辦了後山噶瑪蘭人返回宜蘭尋根的活動(1991),舉辦噶瑪蘭的豐年祭(1993),往後更積極地爭取族群復名的運動(1994)。凱達格蘭族舉辦了凱達格蘭古蹟巡禮與重返登陸地的活動(1994),舉辦了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的研討會(1994),更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的更名典禮中創造了迎神祭舞的儀式(1996)。西拉雅族裔擴大舉辦台南縣頭社太祖夜祭的活動(1995)。大滿族裔在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成立了平埔族文物館(1996)。馬卡道族裔在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透過老人的憶述復建了傳統的年度儀式(1995),並展開一系列碼卡道文化重建的活動(1996)。道卡斯族裔為自己寫了歷史(劉增榮 1997),巴則海族裔更出版了自己書寫的歷史(潘大和 1998)。
上述的文化活動,都是為了傳統文化,為了過去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產。除了平埔族裔之外,民間學者與各地的文史工作者扮演了相當積極的角色。此外,各類媒體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還記得, 1985年十一月間第一次前往觀看頭社村的太祖夜祭(媒體多稱之為「平埔夜祭」)時,已有公共電視的採訪錄影在進行。往後,三家電視台、各大報社、各個電台、許多的雜誌社對各種關於平埔族的活動都爭相報導。
形勢所至,也帶動各大專院校的師生、各地社會大眾各地遊走,文化觀光與本土熱潮使得各地的「平埔文化」成為鄉土文化認識與學習的一環。而各縣市的文化中心與縣政府,乃至省級與國家級的文化單位也不得不重視「平埔族」在台灣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有關的文獻雜誌、平埔族史以及各類的平埔文獻或契約文書紛紛出籠,例如: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苗栗縣、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台南縣、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高雄縣、台灣省文化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也都參與了這場盛會。
然而,平埔族群的正名運動卻存在著許多的迷惑,並非所有族裔都願意承認或接受平埔族的族稱,同一村中的居民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同一家庭中的父子亦有不同的看法………
1998 年的十一月,一個為傳續臺灣文化而努力的唱片公司,召集了全省各地的平埔族群,聯合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向臺灣社會的所有人士,宣示他們的存在。在台南地區的頭社與吉貝耍也在受邀的名單內,兩個村子的居民,加起來,來了近百人,壯大了音樂祭的聲勢。那天來了許多觀眾,嘹亮的歌聲,感動了許多人………
來源:平埔文化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