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3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7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經文:路十25-37)
從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我們可以了解人的需要和神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救恩之路:
1)30節──「有一個人…」是在描述一個罪人,在基督還沒有找到祂之前…往下走…從祝福之地走到咒詛之地…被搶奪,被打傷,被剝衣…以至半死!──這真是一幅靈魂未重生得救之人的畫像!
2)31-32節──祭司和利未人的表現,教導我們摩西的律法和典章──以祭司和利未人來代表──不能救我們。
3)33-35節──撒瑪利亞人的行為為我們描述了一幅圖畫,是關乎主耶穌和祂救贖失喪之人的大功的。請看在33-35節中故事,也同樣完整地出現在下列經文中 — 加四4;太九36;約十五16;路四18;弗二6;約十28;腓四19。
注意這個比喻中說明了我們當如何加入救人靈魂的工作:
1)30節描述在我們周圍有許多需要被拯救的人;他們正走向死亡(約三16;林前一18)。
2)31-32節描述了許多基督徒對那些需要被拯救之人的態度──漠不關心。
3)33-35節描述了我們要加入這個工作的途徑。這真是精辟的教導!
但是,主對這個比喻的應用是在37節:「你去照樣行吧」。也就是說,我們基督徒所行的必須像好撒瑪利亞人──不是為了得救,而是因為我們是得救的。我們既因著神的恩典已經得救,我們就要「去照樣行」,也就是去顯明憐憫之心!
1. 為甚麼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表達憐憫之心呢?
1)因為這是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行為。世界是一個由人類眾生組成的龐大家庭;神的話語中也有關於人類之間兄弟關係的教導(徒十七26,28)。出於人的本能,人的行為應該更像好撒瑪利亞人所行的,而不像祭司和利未人。如果「正常」人向他的同類表達憐憫,那作為基督徒豈不應該做的更多嗎?我們是否比世人更少關心窮人和缺乏的人呢?這是神所不允許的!
2)因為我們的認信要求我們如此行。我們宣稱自己是基督徒,是基督的跟從者,而祂是那位行善事的(徒十38)、釋放被壓制的、安慰垂死的和醫治傷心的(路四18)。如果我們不像祂,我們基督徒的宣稱又有何價值呢?
3)因為我們自身的經歷要我們這樣做。想一想我們是蒙了何等的憐憫!我們過去在罪的深淵中,是祂來尋找我們,把我們拉上來,拯救了我們,使我們屬祂(詩四十1-3)。毫無疑問,祂的愛會促使我們去向失喪的人顯出憐憫(林後五14)。
2. 作為基督徒,何時我們當顯出憐憫之情呢?
1)當我們知道那個需要的時候。祭司和利未人的罪是:他們看到真實的需要、知道別人的悲慘境況,卻沒有任何行動。
2)按神所預定的時候,這些需要出現在我們面前。31節我們讀到「偶然」(或「意外」);但是,在神兒女的生活中並沒有這樣意外的事情。如果一個可憐的人就像這個猶太人,在路上走過與我們相遇,我們發現他半死躺在路旁;這不是意外,而是神所預定的,是祂賜給我們機會去顯出憐憫。
3)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時候(箴三27-28)。有些時候我們沒有能力提供幫助──或是有人在財務上有需要,我們卻沒有能力幫助(請看加六10);但顯然,祭司和利未人是有機會的,他們可以幫助,卻沒有顯出憐憫。讓我們小心不要在這樣的事上失敗。
3. 作為基督徒,我們當如何顯出憐憫呢?
好撒瑪利亞人的態度和行為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
1)我們要付諸行動而無需顧及他們是誰。在路邊的那個人是猶太人,因此撒瑪利亞人也許會說,「啊,他是猶太人,我是撒瑪利亞人;我不能幫助他!」(約四9)。然而,他沒有說這些;他沒有允許民族或地域的隔閡、擋在他自己與那個可憐、有需要、半死的猶太人之間,再來讀一讀加六10,請注意「眾人」一詞。神使我們成為心胸寬廣、慷慨的基督徒!
2)我們要付諸行動而不期待任何回報。好撒瑪利亞人知道那個猶太人的貧窮,但這對他來說沒有任何不同。他只是預備好要幫助,事實上他預備得很充分,因而他可以幫助那個猶太人。如果我們的動機是純潔的,幫助人而不留名自然是值得稱道的。
3)我們要帶著真實的同情和憐憫之心去付諸行動。請看33-35節,與太九36比較。我們多麼需要這樣的憐憫之心!──這種對他人需要的意識驅使我們「去…看見…倒在…包裹好…帶著…照應…回來還你」(譯者注:經文中好撒瑪利亞人所做)!
4)我們要藉著實用的、捨己的和社會性的幫助去付諸行動。再看一看34和35節。一定會有一個詞抓住了我們。我們讀到繃帶、減輕疼痛的油和清洗傷口的酒,但是在這一切的工作完成之後,我們讀到:好撒瑪利亞人「照應他」──這是我們對於顯出憐憫之心真實涵義的定義。
的確,我們必須「去照樣行」。願神使我們成為好撒瑪利亞人。
來源:生命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