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5-17
- 最後登錄
- 2025-8-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 楞嚴經 中有提到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 修行得到耳根圓通 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 然後進入無我 寂滅的境界 之後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 體念到一切眾生還在受苦受難 於是觀世音菩薩發廣大願 尋聲救苦 無處不現身 無時不度人 如同 法華經 普門品 所敘述的 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有苦離苦 有難離難 有災的消災 有求必應 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
心經 中則提到 觀世音菩薩以無上的智慧觀照到人的生命 是由五蘊和合而成 是暫時的 無常的因為經常都在變化 所以是空的 不是真的有
然而一般人之所以會覺得受苦受難 是因為執著自我 如果又執著身體和心理受到煎敖的感受 就更加覺得苦難重重
其實只要能夠瞭解到身心的反應和現象 都只是暫時的 不是實有的 不能恆常不變 便不會覺得苦 便能從處處苦難的此岸 登上究境解脫的彼岸
因此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剛開始是自利 自度的 最後擴大到利益眾生 廣度眾生的大菩薩行 大慈悲行 這就是一種自助助人的修行法門
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具體實踐自助助人的修行呢 可從 四感 也就是 感化 感動 感謝 感恩來著手
感化 即是知慚愧 常懺悔
感動 即是智慧慈悲對人
感謝 即是順逆因緣皆恩人
感恩 即是奉獻回饋不求報
來源 聖嚴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