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0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85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位於將軍的漚汪文衡殿,初建於滿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歷經多次翻修、重修,為將軍鄉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又最巍峨的廟宇。是鄉民膜拜的地方,香火鼎盛,而由「漚汪」分散至各地營生者眾,是以由漚汪文衡殿分出之關聖帝君神祉,不下千座。

民國七十八年,由善男信女樂捐了近億元,將原有建築,大事油漆修補,並墊高廟基一公尺半(台尺四尺二寸六)。民國八十二年,其左右廂房亦加以改建,並於廟後,興建一座四層樓高之民眾活動中心,合稱文衡大樓。主任委員戴榮吉先生倡議將此大樓規劃為「漚汪人的薪傳-育英書院」,委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林副處長金悔規劃,已獲管理委員會第二屆第十二次委、監聯席會議決議通過。自此更顯其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亦寓宗教信仰於社會文教事業。(其東「文昌祠」,曾為前清武秀才林崑岡氏授徒之所。廟東之漚汪國小,日治時代及戰後初期,亦曾多次借用其後殿上課)。
漚汪文衡殿之正殿,供奉關聖帝君(有五座神像,分稱大關帝、三關帝、三關帝、四關帝、五關帝)及其子關平,其部屬周倉。其東廂「文昌祠」奉祀文昌帝君;其西為「馬使廳」奉祀關聖帝君之座騎赤兔馬。後殿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媽祖婆(天上聖母),其東為福德正神,其西為註生娘娘,而東西兩面牆係石雕之十八羅漢像。正殿之東西兩面牆下,均有人造池塘,目前已停止蓄水。塘東邊為「雙龍吐珠」,西邊有「戲虎圖」之浮雕。後殿接近前殿之地方,其人造山、石、魚池,水清見底,游魚處處,引來善男信女,尤其孩童之欣賞。
除每天均有絡繹不絕之善男信女前往膜拜外,每年農曆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關聖帝君飛昇之日)、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其子關平之生日)以及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之聖誕,此日必以所有神轎遊境各部落一周)。鄉人均齋戒沐浴,扶老攜幼,備妥牲醴,作大規模的祭拜,分靈各地之神祉,亦均返鄉共襄盛舉。由於鄉民虔誠之心熱烈,加上人口眾多,由外地返鄉者不少,因此每年一月及五月,各三天的祭典,即以漚汪文衡殿為中心。第一天由廟東之東甲、竹子腳;第二天由廟西之西甲、番仔厝;第三天由廟後之中社、檳榔林負責。每年屆此時,歌仔戲、布袋戲,不分日夜,連演三天。
漚汪文衡殿,其廟門正對由漚汪前往佳里之六線道公路幹線,其東為近百年歷史之漚汪國小,廟前之西為漚汪市場、汽車候車站,以及通往苓仔寮、學甲、將軍、北門之道路,而將軍鄉公所、農會、電信局、郵局,及警察分駐所,均位於文衡殿之北邊。是以外人一進入漚汪,第一眼所見者,即為文衡殿;而鄉人,不論外出或返鄉,多先至關帝爺廟膜拜一番。
寺廟地址:台南市將軍區忠興里20鄰196號
寺廟電話:06-7942314
資料來源 古今寺廟巡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