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9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佛教的起源-釋迦牟尼<5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4-21 17:56: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3
1 背景

佛教產生在西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的印度。當時印度是奴隸社會。全印度並不統一,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原來的印度是婆羅門教,他們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軍事貴族)、吠捨(農牧民和工商業者)、首陀羅(奴隸),另外還有「賤民」。婆羅門為永保自己的特權地位,規定種性的地位不可以改變,還製造了他們自己祖先是從神的頭上生出的神話,以欺騙人民。但是伴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祭祀的地位下降,婆羅門的地位隨之動搖。

由於國家機器加強,剎帝利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對於婆羅門的特權感到不滿。其次是吠捨種姓,他們有的人淪為奴隸,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變成工商業奴隸主和農村中佔有土地的人,他們經濟上富有,就要求相應的社會地位;最低層的奴隸所受的剝削奴役有增無減,他們想方設法與奴隸主爭鬥。除此之外,國與國之間的攻伐與兼併也使社會動盪不安。


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影響到思想領域,就產生了與傳統的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記載,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就是佛教對自身以外的思想體系或宗教派別的稱謂。其中著名的「六師」分別代表六種沙門思潮,他們主張各異,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也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反對婆羅門教關於大神創造世界的說法,都反對「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佛教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宗教。

2 創始人

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生卒年約西元前五六五年至前四八五。剎帝利種姓,其父為淨飯王。通常佛教徒稱他為佛祖或佛陀。釋迦牟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長大後被立為太子,並結婚生有一子。悉達多,雖然生活富裕、地位顯赫,當他看到人世間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種種不平,決心學道,以救世人。悉達多首先向婆羅門高僧求教,未能如願以償,再去尼連禪河邊的林中修苦行之道,長達六年之久,仍一無所獲。最後渡河而過,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成佛而得道。此後從事傳教活動四十五年,足跡遍及恆何流域許多國家和地區。他建立了佛教僧伽生活制度。有弟子五百人,有名的「大弟子」十人。八十歲那年在兩棵娑羅樹間涅槃。他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階段,到西元十二世紀便在印度本土消失。但佛教早就傳到國外,成為至今仍然影響著廣大人口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始原是為了避開婆羅門教的世襲階級制度和獻祭儀式,同時也修改因果循環報應和再生的觀念,它認為生命是循環不斷的,一個人的一生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而只是人生輪迴中的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有前世及來生。因與果的循環使人聯想到自己和貪慾的結果招致痛苦,相反地,憐憫與關愛帶來快樂和幸福。因此只有戒除慾望才能得到心靈上的平靜,經由涅槃圓滿。

3 教義

  佛教的教義為:人生疾苦皆出自於欲,人若能清心洗欲,苦則一去不返,佛教的「因果輪迴說」還認為,人的行為將自為因果,自得報應,因而人人都應行善,廢除戰禍,殺生等惡事。佛教的「四聖諦」為人們消除日常的痛苦提出準則,為人的存在作了解釋,為來世再生帶來了希望。由於泰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善良為宗旨,故佛教的傳入,很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堅定不移地信仰下去。「四諦」包括「苦諦」(苦的內容)、「集諦」(產生苦的原因)、「滅諦」(苦應該消失,達到涅槃)、「道諦」(消滅苦的方法)。

  為什麼會有苦?佛教認為是由「業」決定的。人的思想言行會產生身業、口業、意業,前生的業決定來世的果報。

來源:網路資料
照片小弟本人提供~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6 20:3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