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0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86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大里天公廟本名慶雲宮,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奉祀玉皇上帝。其地背山面海,風景偉麗,為蘭陽勝境第一。宜蘭舊稱噶瑪蘭,為先住民所居之地。清嘉慶元年(1796),福建漳州人吳沙,率眾千餘越草嶺入蘭陽開墾,築土圍於烏石港南,即今之頭城也。翌年,有漳浦人吳明德者,捧玉皇上帝神像渡臺,聞吳沙等在蘭,因來歸附,卜居草嶺,並結草廬以奉安神像而祀之。當吳沙等入墾之初,常與先住民戰鬥,互有夷傷,且蠻煙瘴雨,眾甚苦之,爰就神前祈禱,輒著靈異。由是屢戰屢勝,先住民疑有神助,遂息爭言和。嘉慶三年(1798),吳沙逝世,甚姪吳化等繼續進至五圍(今宜蘭市),闢地日廣,而神廟香火亦日盛。

嘉慶十七年(1812),置噶瑪蘭廳,居民相安,咸感神佑。道光十六年(1836),民眾建廟於草嶺腳(位今大里國小),稱為「天公廟」,規模猶陋。光緒三十年(1904),吳紹華等發起醵金,購現址遷建廟宇,顏曰「慶雲宮」,蓋取宋蘇軾詩「一朵紅雲奉玉皇」之意也。民國二十一年(1932),發起人吳金枝、李木來、藍阿順,辦理人黃添成等,再行重修殿宇,神廟煥然一新。迨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1948),由吳石定、簡阿讚、張坤玉、藍阿順、沈春癸等發起,鳩工添建前殿;三十九年(1950)竣工,廟貌莊嚴穆肅。四十六年(1957)四月,成立「慶雲宮管理委員會」;四十九年(1960),興建南北門樓兩座,神廟益壯觀瞻。

歷經重建及擴建,廟後山開闢公園,盛栽花木,增建涼亭、噴水池,以供遊覽;建一凌霄寶殿於廟後,殿宇三層,莊嚴壯觀、金碧輝煌;興建文化活動中心於凌霄寶殿北側,並改建南北兩廊道。文化活動中心佔地二百餘坪,一樓為會議廳,二、三樓為禪房,可容四百餘名香客作邯鄲之憩,如今慶雲宮二殿巍然矗立,文化活動中心、文物陳列館分立兩側,建置尚稱完備;宗教、文化活動與觀光、公益事業,兼事並進、循序推展,廟務可謂井然。

大里天公廟背倚綠意盎然草嶺山,面向湛藍浩瀚太平洋,地理環境幽美、景色殊麗,登凌霄寶殿,睹神像之巍然、屋宇之精雅、香火之輝煌,莫不稱其宏偉瑰麗,肅穆莊嚴。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九是當地慶典之日,遠從各地而來參拜的信徒總是絡繹不絕。『大里觀潮』曾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於膜拜祈福之後,從天公廟樓台外遠眺龜山島,晴時碧海藍天相輝映,落雨則見多少樓台煙雨中、霧漫迷濛天接水,由其當東北季風到訪時節,沿岸波濤洶湧、壯麗非凡,氣勢更是磅礡。
寺廟地址:宜蘭縣頭城鎮濱海路七段33號
寺廟電話:03-978-1075
資料來源 玩全台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