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4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80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蒙福的孝道
前言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而維系這個制度的就是「孝德」,換句話說,中國人是一個具有孝道美德的民族。基督教也很注重孝道,聖經多處強調,人要孝敬父母(出埃及記廿:12,利未記十九:3,馬太福音十五:4,以弗所書六:3)。但許多孝親敬祖的人卻不肯信基督教,認為基督教不允許祭拜祖宗,是不孝的宗教。
究竟中國人的祭祖和基督教的孝道有何分別?兩者當中有無共同點?我們試 從幾方面來看看中國人祭祖的心態及聖經對孝道的教導,從而找出一個正確的孝順方法。
(一) 克盡孝道
中國人十分重視孝道,以為祭祖是孝道的延長。做兒女的,如果在父母親去 世後沒有祭拜他們,就會被指責為不孝。其實真正的孝道,應該是父母在世時 的孝順,而不是死後的祭拜。宋朝有名的學者歐陽修有一句名言:「祭之豐, 不如養之薄。」中國有個諺語也說:「生吃一粒豆,勝過死後祭豬頭;生食肉 四兩,勝過死後擺豬羊」這都清楚地說明已故者是不會吃祭物的。
有位獨生子信了耶穌,他平日很孝順母親,但母親害怕自己死後無人祭拜會淪為餓鬼,所以極力反對兒子信基督教。有一天,兒子乘母親睡覺時,在她床頭點香燒燭,擺上燒豬、雞、水果,濃煙把母親薰醒了,她莫名其妙地翻身坐起,看清楚那些祭物後,不禁勃然大怒:「你這不孝的兒子,竟然這樣待我? 存心咒我早死?」
兒子說:「媽媽,妳說死後有人祭拜是福氣,我現在先祭拜妳,是因為想更加孝順妳,讓妳預早享受這福氣。」
母親說:「哪有把活人當死人來拜的道理?你若要孝敬我,不該在我睡覺時 才擺放這些食物,更不該燒香點臘燭。」
兒子說:「妳現在只是睡覺,已不能享用這些東西,將來死後豈能領受祭物呢?」
母親恍然大悟,從此不再反對兒子信基督教,後來更漸漸了解到,信耶穌能得到的永生,比死後得到的祭拜更是寶貴千萬倍。終於,她自己也信了耶穌。
在聖經出埃及記廿章一至十七節裡,神借著摩西對以色列人頒發了十條誡命, 當中的第五條誡命是:「當孝敬父母。」法利賽人宣告自己的金錢是歸屬神, 而不再供養自己的父母。在馬可福音七章九至十三節裡,耶穌氣憤地指責他們: 「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神的道。」神不允許人用任何借口來推卸奉養父母的責任。出埃及記廿一章十五、十七節說得更嚴重,「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可見神要我們按照真理孝敬父母。
中國人的孝只是注重同一脈的血統關系,即是說,只孝順或祭拜自己的祖 先,不管別人的祖先,這種孝道雖然鞏固了中國人的家庭制度,卻限制了民族 精神,也出現了種族紛爭的問題。
在馬可福音三章卅五節,耶穌說:「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 和母親了。」孝道的最高層次,在耶穌身上行了出來。耶穌超越了人類的血統 關系,把凡遵行神旨意的人當成自己的弟兄姐妹和母親,在神的愛裡面擴大了孝的範圍,這正是孝道的真諦。
(二) 恐懼心理
中國人舉行一些祖先崇拜的儀式是為了遵守孝道,但也有許多人是因為恐懼心理,害怕若不照著祭祖儀式去做,已故的祖先會在陰間變成孤魂野鬼,將災難降在後代身上,於是就以為借著祭拜,能得到祖先的護庇。其實祖先也是 人,並無能力賜福或咒詛後人,已死的人,更是不可能吃食物,或做任何事去 控制和影響後人的命運。何況,人能記住的,最多只是前二、三代的先輩,若 是不被祭拜的祖先真會發怒降禍,那麼,被後代所遺忘的無法追溯的古代祖先 不計其數,我們豈不是擔當了無數的咒詛和災難嗎?
傳道書九章五至六節說:「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 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 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死了的人,世上一 切的事都與他們無關,這樣,有生命的活人為何反倒去懼怕或敬拜無任何能力 的死人呢?只有掌管一切的獨一真神才能祝福或審判人。羅馬書十四章九節 說:「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做死人並活人的主。」耶穌的能力延伸到 活人和死人那裡,他的受死、復活、升天,已經戰勝死亡,使相信他的人,死後 與他同在(腓一:23),基督徒的死和在世的人隻是短暫的別離,是走向永生天家之路的開始。
(三) 追源溯本
美國漢學家亞瑟萊特(ARTHUR WRIGHT)曾指出十三種中國人的傳統性格,首先三點就是:1. 服從權威---父母或長輩。2. 服從禮法。3. 尊重過去和歷史。中國人祭祖的心態有部份原因正是基於這些傳統性格。許多有心相信基督的人,都可以放棄拜偶象,但卻不忍心丟棄祖先香火,沒有勇氣去面對親友的指責。中國文化強調人不可忘本,須尊敬和記念先輩,所謂「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追源溯本」。所以中國人認為不祭拜祖先是大逆不道、背祖忘本。其 實這種思想並不能滿足人類心靈最根本的需求,因為年代越久遠的祖先,在後代心目中的印象越是模糊和沒有感情。許多住在南洋的華僑,在中國的家鄉都有祖屋,那些留在家鄉死守家園的老人,都固執地要把祖屋留給在南洋的後代,盼望他們會回來看看祖屋和祭拜祖墳,也許住在南洋的後代真的有一日會回鄉探親,但一代一代過去,遠在彼邦的後輩已被當地文化所同化,對祖籍的家鄉一無所知,於是「追源溯本」的觀念便漸漸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消失了。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一個家族的根本是「祖先 」,而宇宙萬物和生命的根本是「天」。但中國人的「追源」卻隻狹隘地注重 在對人的祭拜,而忽略了回到萬物的根本---天父那裡。
聖經說明上帝是可以親近的「天父」(太六:9),人類是他所造的,既是被 造,就應該敬奉他。路加福音十章廿七節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 、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以弗所書六章一至三節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所以聖經教導我們,要先敬拜天父,而後孝順父母。中國諺語所說的「天生天養」,也說明生養人類的是「天」,所以 人人應該敬拜天父。
結論
由以上幾點看來,表面上中國人的「祭祖」和基督教的「敬天」(敬拜天父) 似乎相抵觸,其實追溯到基本動機時是有其共同點的,只不過中國人的「祭 祖」是以人為中心,強調人死後的祭拜,而基督教的「敬天」是以神為中心, 並強調父母在生之日的孝順。如果以遵行祭祖儀式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守孝道, 是不公平的。
詩篇九十篇十節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 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人在世的日 子不長,人生苦短,充滿勞苦愁煩。若是父母可活到八十歲,那麼我們和父母 相處的年日約有五、六十年,真正有能力奉養父母的日子大約是三、四十年。 其實現代人普遍上已沒有那麼長壽命,奉養父母的時日更是越來越短了。幾十 年的奉養豈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呢?我們該如何好好利用這有限的時日,把 最大的福氣帶給父母?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傳十六:31)這是聖經給我 們的寶貴應部許。主耶穌為我們的罪受死,賜下救贖恩典,使信他的人死後可進入天家,享受永恆的福份。天堂是一個沒有飢渴、沒有勞苦、沒有眼淚、沒有黑暗,只有光明的地方,(啟示錄七:16、17,十四:13,廿二:5、7)是人類靈魂永恆的安息之所,將來也到那裡去。一個真正愛父母的孩子,若信了耶穌得到永生的盼望之後,一定希望父母也信耶穌,因為他期待將來在天家能和父母永遠在一起。
聖經說:「信子(耶穌)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 在他身上。」(約翰福音三:36)「按著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希伯來書九:27)在神的審判之下,孩子因信耶穌進入天堂,若父母不信的話,不單和孩子永遠隔離,更要在地獄忍受不死的蟲和不滅的火。(可九: 48)這真是抱憾終身的事。
耶穌有最完美的品格,他的一生,活出了「愛神愛人」的樣式,雖是神子, 仍盡人子的孝道,成了全人類的模式。中國重視孝道的觀念,若能按聖經所提 出的孝道原則和實踐方法去行,兩者融會貫通,做到敬拜天父,孝順父母,乘 父母在世時奉養照顧他們,並把福音的永生盼望帶給他們,這樣,父母的去世 隻是暫時別離,將來可在天家相聚,這正是最完美、最蒙福的孝道了。
來源:蒙福的孝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