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2-6-20 00:46 編輯
彰化-元清觀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彰化市光華里民生路207號
年代: 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
清代時期的台灣,以「觀」為名,並 主祀玉皇大帝塑像的廟宇,當首推彰化元清觀為特例。
彰化元清觀位於古彰化縣城的東門內,佔地四九六坪,初創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由居於漳裔族群中的少數泉州各縣人士,聚資合力所創建。
前後共有三殿,三川殿左右出八字牆,後帶拜亭,正殿前置拜殿,殿宇高敞。
中央供奉玉皇大帝,配祀張天師、玄天上帝,內懸有「溫陵福地」「穹窿主宰」「得一以清」等古匾,後殿供奉觀音菩薩。
元清觀於嘉慶年間首度重修,隨後道光廿八年山門戲台塌壞,同治五年再由陳元吉等人發動募捐整修,直到光緒十三年才告完工。
不過,日據時期為道路拓寬,遭強制拆除右側約五分之一的結構,光復後又有民眾占用,今貌則是民國七十一年遷出違建戶,由政府撥款重修後的結果。
元清觀建築以木結構的精美著稱,像前殿斗座以象形等題材變化多樣、龍拱板富設計性、出挑的翹上有各種不同的雕刻等,都可看出此廟在木作上的獨創性。另在正殿上,為承受屋頂重量的成列排柱,讓人進殿猶如入柱林的感受,或正面柱上斗拱採計心作法,兩側出斗採偷心作法,上承雞舌的拱板出挑線條單純有力,透露幽幽的古意。
建築裝修部份,前殿外觀使用牌樓造形的重簷式屋頂,看來相當華麗;門前一對青斗石精雕石獅,體態渾圓活潑,或是廊牆看堵嵌上的磚雕及交趾陶,俱是難得的民間藝術佳品。
歷史沿革:
元清觀為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 彰化市民稱為「天公壇」。
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始創建廟宇,後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等士紳修建。
清道光28年(1848)11月初八彰化大地震,元清觀五門殿(前殿)及戲台崩塌受損,士紳原議遷建縣城南方,後因戴潮春事件而暫緩。
清同治5年(1866)由舉人蔡德芳、士紳陳元吉等倡議重修,監生楊祥光負責重修工程,歷經數年的重修仍未竣工,日後由張昭彩、職員莊瓊輝再進行重修工程,至清光緒13年(1887)完成。
同治、光緒年間的重修,元清觀的前殿、戲台規模宏偉壯觀,正殿增高基礎,並加以髹漆,廟宇煥然一新。
重修後由泉州七邑人士(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永春)舉行三朝慶成醮,完成開光謝土儀式,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
三川殿楣樑上懸掛「溫陵福地」匾,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天公壇巷(今陳稜路),正殿及後殿右側遭部份拆除。光復後,元清觀遭居民佔用,至民國71年住戶遷出後,由市公所進行修護, 民國74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民國91年進行修復,保存元清觀的風貌。
民國95年4月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目前將進行古蹟的修復。
歇山牌樓升簷:
廟宇正門上方屋簷為歇山式屋頂,兩旁屋簷較低,形成主次分明的殿宇,此種作法稱為「歇山牌樓升簷」屋頂。
左青龍右白虎:
中國自古即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觀念,以神明的方位,左邊牆面雕有雲龍,稱為「龍邊」,右邊牆面刻有老虎,稱為「虎邊」,亦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五行觀念。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