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9-26
- 最後登錄
- 2013-10-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1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68
- 相冊
- 1
- 日誌
- 1
![Rank: 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什麼時候我開始玩FACEBOOK(以下簡稱FB)?
又什麼時候開始,成天膩在FB上,
就算沒什麼文章或好圖還是朋友的近狀動態,
每回開電腦,頭一個會打開的網頁便是FB,
最常做的動作就是不停RELOAD臉書頁首。
這慣性動作變成取代日常生活消遣的主要模式之一,
會這麼做的,請舉手!
一開始FB因為它提供簡單便捷的動態分享,
我不必傷透腦筋去仔細思考如何回應,
透過簡略言語,上頭的鄉民們便會紛起與我互動,
互動感便成解壓的最佳利器,就這麼沉迷在FB的虛擬網海中。
也當然,越來越宅變成我必須去正視的人生問題之一!
於是這段時間我靜下心,冷冷的旁觀著FB上的生態。
畢竟,人類的存在必須用行為及行動來證明之,
坐在那望著電腦螢幕,重複做著機器人般無意義的動作,
那算行動嗎?只是種無存在價值的行為表現。
不論你是屬於有野心,極膽小,易暴怒,頗冷靜,
這些行為統合成舉止,也成了存在世間的表現方式,
合不合理,那並不重要,
只是反證了人本身具有荒謬的存在事實。
再論之,
若沒了這些舉止的統一體,
我們還該稱之為人類嗎?
所以,我就從現在「市佔率」最大的社交網FB做一代表論其網絡生態。
FB是個很奇特的地方,大夥剛加入FB時,
通常都是從早在現實生活中認識許久朋友開始互加好友,
接著通過朋友圈的互聯,漸漸的好友人數變多,
陌生的朋友也增多,久而久之對於陌生朋友關注,
居然慢慢的大過本在現實中就是好友的友人們?
虛實不分,成了在FB這樣社群網站上常見現象,
有人會為了FB上虛擬好友的消失或是刪除好友動作,
感到不悅甚至於鬱鬱寡歡。
有人通過FB將虛轉實成了真正好友或是進一步成情侶,
FB成了隱私公開站,從宣布與誰交往開始,
她們的一切已經無隱私可言,陌生的、熟識的好友群,
都像在看一齣連續劇般,從交往、熱戀、吵鬧到分手,
這過程全公開在不管你熟或不熟的FB好友眼中,
活生生的成為口耳相傳的八卦對象。
更另人感傷的是,分手後自殘傷害的過程,
也血淋淋的在虛擬世界中上演。
剛好也藉這在FB上觀察的現象之一,插個話看看現今社會新聞,
常見的感情糾紛問題。
脫離下這虛擬世界,問問自己:
「 一直抓著不放手,持續吶喊為什麼不能成朋友,
那一定會讓下一個等太久!」
總之,感情的道理就算懂,又如何?
持續難以自拔者,屢見不鮮。
如果你若已經把別人的關心,當成垂手可得的安慰,
濫用他人的善良之心,久而久之關心漸遠,
當你真的需要他人的一點點小關懷,確無人理會時,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感情、事業、生活都一樣!
他人的善良與關心是沒利息的!
用完你永遠也無法有餘額再提領!
還有當一位已經無任何心在她的事業、生活,
及將朋友的關懷視若無睹般的當作理所當然,
就別再浪費精神與口舌。
自己的事都有得忙了,何苦將注意力放那麼多在她人呢?
這只是拿出大家會比較關心的愛情面來作一代表論述,
友誼、工作、生活我們是否有尊重過自己或他人的隱私權?
或許你會認為這又如何?簡單的思考下一個問題,
有多少FB友人群是真的關心你?
又有多少FB友群是抱著看好戲心態?
你絕對不得而知!
如何選擇運用FB來處理自己的情感世界問題,
那是個人自由,不過,不要忘了,不論虛或實,
任何友誼圈都沒資格與義務來當你們感情世界的陪審團。
當你在FB公開應屬於你私生活該保護的事物時,
是否該三思而後行?
我想,從FB上每個人對於自己動態及資料的處理模式,
就可清楚了解這人的成熟度。
說實在的,面對各位成功人士,小弟待與大家學習之處甚多,
個人覺得尚無此份資格對於成功的激勵大談闊論。
但,我曉得,道理人人會說,
激勵性文章,每個人都看了不少,
坊間這類型心理建設及勵志課程也不少,
FB上只要有人發出篇能打動人心的短文,
便會引起瘋狂分享。
其實,最終目標還是為了快樂!
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
「絕對的自由!」
要做到並不容易,但我們若能夠每日都思考一件情事,
並告訴自己:
「獲得的總是會失去,自出生感受到生命喜悅的第一刻起,
包含生命,人生中沒什麼是永不會流逝的」
淡然看待一切,坦誠面對曾經走過、得過,享受過事物,
漸漸的我們就會獲得完全的自由
只是,讀完文,聽其言,上完課,能親身力行者又有多少?
人類掌控了這地球的大部份主要運作,最有趣的一面就是:
「我們擁有其他物種所不及那變化無常的人性面」
正因為如此,高談闊論者,也常忘了自身真實人性一面,
要了解,建構一個道理將它公開於眾人面前時,
群眾們正吸收你所說的一套理論同時,
也在用你所說所做的一切檢視著你!
所以,有人愛神格化自己,
或是靠眾人之力行造神運動,這在FB這最大的社群網站中極為常見,
結果一切偏離了本有以善意為主的初衷。
我好像又開始哲學化了?
各位!當我事業、人生有所成績時,
定會以分享的角度同大家討論並交換意見,
而不是一位尚無成就之士,
在那空泛的大談連他自己都尚無法完成之事。
哈!這篇文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說明為何我在這消失那麼久?
各位莫見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