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5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密續導論)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傾力打造最唯美動人的寫真美女為您精挑細選高視覺美女體驗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綜合圖區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綜圖精英分享家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優質套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激情性愛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絲襪美腿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唯美清純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7-9 02:22: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從歷史的觀點看,密續有演化的過程,佛在某些時節因緣下開示不同密續。不過,我想密法也有可能是後代大師的心得,他們的悟境相當高,能夠徹底通達體內的諸大和潛能。因此,他們具有極高的證悟和見,得以接受密法。在我們談密法的時候,千萬不要拘泥於歷史時間的觀點。

在《時輪本續》中,佛陀就說當他在靈鷲山二轉法輪時,他也在哲蚌(意為谷堆)開示不同的密法。西藏學者對《時輪密續》等密法的演進看法各有不同。有一派主張佛在成道後一年的月圓日開示密法,另一派則認為他在般涅盤前一個月開示密法。

第二種觀點似乎比較合理,因為《時輪本續》說:當佛在靈鷲山二轉法輪時,他也在哲蚌開示密法。在下部密續中,有很多都是佛現比丘身說的,但一般而言,在大部分密續中,佛現各部密續的主尊身而說。

修持密法應先在顯教修行道上獲得堅實的基礎,包括正確的空見(一如二轉法輪所說明的),以及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志求覺悟的菩提心,菩提心以慈悲為基礎,再配合六波羅密的修持。因此,唯有在共同道上紮下適當的基礎,才可以修密,作為加行。

最深奧的部分,可以在《無上瑜伽密續》中發現。也唯有從中,才能瞭解「佛性」的意義。所謂佛性,就是《現觀莊嚴論》所說明的清淨覺性。它的最深刻意義,只能在《無上瑜伽密續》中瞭解。

不管我們是否同意《現觀莊嚴論》對於佛性的詮釋最完整,很明顯的,佛性的究竟意旨是明光的基礎自心,一如《無上瑜伽密續》所說者。

《無上瑜伽密續》的殊勝深奧處,在於它不僅說明粗意識層次的修行道,還說明最細意識層次(明光的基礎自心)的方便道。如果你能夠轉化明光的基礎自心為修行道,你就擁有非常強力的工具。

通常在修止禪時,我們是在粗意識層次上用功,因此需要強度的正念和警覺,以防止心念散亂。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消除粗意識層次的散亂,就不必維持如此僵硬的警戒和正念。《無上瑜伽密續》開示的方法,可以讓你融攝一切粗意識,把心帶回不散亂的境界。

此外,依據《無上瑜伽密續》,把那明光的基礎自心、最細意識帶回修行道的方法,就是融攝粗意識和推動粗意識的能量。主要方法有三個:一、藉助氣瑜伽,二、透過四種樂的經驗,三、透過無念的禪觀。

這裡必須記住的是這些方法儘管不同,我們卻可以藉助其中一種方法達成目標。我們也必須知道,不只透過一種方法,還應該藉助許多不同方法,才能達成這些目標。譬如,今天我們生起一個善心,雖然這個善心是未來成佛的因,並不表示單靠這個善心就可以成佛。

印度大師佛護所撰《文殊聖語》提到,吾人的身體結構和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層次,在睡覺、打哈欠、昏厥和性高潮的時候,也會自然地經驗到明光的微細層次。


這顯示我們自身具有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潛能。在這四種狀態中,進一步發展的最佳機會是性交。

雖然我使用「性高潮」這個普通名詞,卻不是指一般的性行為,而是觀想與明妃交合的經驗,藉以溶化頂輪的四大,並且回轉其過程。

這種修行的先決條件是不可漏精。根據《時輪密續》的說明,漏精對修行的傷害非常大。因此,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以漏精。密續描述了各種克服漏精的方法。

這與律藏的規定衝突,律藏規定出家僧眾的行為準則,允許夢遺,因為這是超乎控制的;但密續卻認為夢遺是犯戒。溶入覺悟心的經驗,由一般的貪欲所產生,因此行者必須要能生起貪欲。

關鍵是由於貪欲的力量,你能夠溶化體內的四大。如此一來,當你經驗到無念的境界時,就可以把注意力導向觀空。因此,當你藉由溶化體內的四大而經驗到無念境界時,你就可以把煩惱貪欲轉化成證入空性的智慧。

當你能夠運用這種無念的喜樂心證悟空性時,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智慧,用來克制和去除煩惱。因此,這是由煩惱產生智慧,再以智慧克制和去除煩惱,就好像由木頭產生的蟲回過頭來吃掉木頭。

佛陀在教授密宗道時,以曼達拉的主尊示現,並與明妃交合,其重要性在此。因此,行者在修法過程中,觀想自己化成與明妃交合的佛。

密續的另一個殊勝處,談到證得色身和法身佛的過程。根據密續,行者可以藉著發菩提心證得佛的色身和法身。不過,佛身的證得必然有因緣,而這些因緣必須與果報相等。換句話說,因和果必須相應。

顯教以大菩薩證得的殊勝心,當作佛色身的因;菩提心是佛身的主因,最終可以成就佛的色身。小乘論典也提到這一點,雖然它們並未描述成佛的完整方法,卻提到獲得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的若干法門。

另一方面,《無上瑜伽密續》提到證得佛的法身和色身的殊勝因緣和方法。

為了證得佛的色身,密續行者必須首先成熟其心,再修持成佛的主因。換句話說,他必須預演這個殊勝的因。在禪修中運用觀想的上師相應法,可以在行者心中生起本尊的形相。

諸如《金剛幕本續》之類的解釋性密續,以及相關的印度論著指出,若欲證得佛的法身,必須修持與法身相應的觀想和法門。這是指透過直覺觀空性,一切二元的外相和概念全都泯除。同樣情形,為了證得佛的色身,行者也必須修持與色身相應的道。修行與佛果(尤其是色身)相應的道,非常重要,而且力量很大。密續呈現具有特色的修行道,佛教名相稱為四究竟清淨,在四方面與果位相應:覺悟的究竟清淨、身的究竟清淨、資源的究竟清淨、行動的究竟清淨。

一切大乘系統都強調,為了達成法身和色身相應的果位,必須修持方便和智慧相應的道。不過,顯教的智慧和方便的相應並不究竟圓滿。雖然此中智慧是證空性的智慧,方便是佈施、持戒等六度,但這裡所謂的智慧和方便相應,只是指以修持證空性的智慧為主,而輔以菩提心等方便,或以修持菩提心等方便為主,而輔以證空性的智慧。換句話說,顯教認為智慧和方便不可能在同一念心呈現。

這種修持是方便和智慧的相對性(世俗)相應。智慧的修持不離方便,方便的修持也不離智慧,但兩者的相應仍非究竟圓滿。密續則是證得佛果的最終因或道,讓色身和法身的相應究竟圓滿。

問題是什麼樣的修持或道可以讓方便和智慧圓滿相應?在密續的上師相應法中,本尊的聖相要在一念心中觀想出來,同時還要當下了知其空性。在同一念心中,既觀想本尊,又悟解空性。因此,當下的心是方便和智慧相應。

在上師相應法中,當我們嘗試生起佛慢時,我們必須克服凡夫的感覺和知見。我認為這可以説明我們讓自己的潛在佛性更加顯現。

若想獲得堅定的佛慢,就需穩定觀想得出本尊的相貌。一般而言,由於我們的習性和我執,與生俱來就會對我們的身和心產生「我」和「自我」的感覺。如果我們同樣對自己的相貌強烈看成是本尊,就可以藉著觀想本尊而產生佛慢。

為了顯發我們本具的佛心,我們必須積聚資糧,這不只是任何形式的意識而已,而是一種恒常相續的意識,換句話說,為了啟發一切智,我們必須證得空性,這種心必須是特殊的心,就它的相續性而言,必須是永遠。煩惱等染汙心態,則是外來的,因此是偶然的。它們在某一個時刻生起,但又消失了。所以,雖然它們不好,卻不持久;但是我們證得一切智時的心,卻是恒常的,而非偶發。

這表示我們必須體證清淨心的空性,這種心從未被煩惱所染汙過。

從空性本身的觀點看,外物(如芽苗)的空性,雖然與自己所觀想出來的本尊(如毗盧遮那佛)的空性並無差別,但從證空性的主體的觀點看,卻有差別。

上師相應法可以讓行者獲得證悟本尊即空性的特殊智慧,終而重現佛性的一切智心。因此,上師相應法是明(本尊的觀想)和深(空性的證悟)的相應。

依據顯教,佛陀從未允許行者為了自身利益或悟道而生起煩惱。但在經典中也曾提到,菩薩如果認為煩惱能夠利益別人,是可以權宜運用的。

佛陀說,雖然排泄物在城鎮中是髒的,但如果當成農田的肥料則用途很大。菩薩的權宜使用無明,同樣可以利益別人。

雖然在顯教中,佛陀從未允許菩薩生起噌恨,我們卻發現,噌恨是非常強烈的情緒力量,實際上可以説明我們凡夫把事情做好。

在密續中,我們發現佛陀例外允許噌恨的生起,因為密續提供使用噌恨從事正面目的的方法。不過,我們必須注意,即使是為了正面目的而運用噌恨時,最基本的動機必須是利益別人的菩提心。如果以菩提心而生起噌恨,則是可以原諒的。忿怒尊的形相,應該如此認識。

上面簡述顯教和密教的若干差異,或者我們也可以說,這些是密宗道的殊勝處。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戰鬥勇士狼友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2 09:4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