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從禪的觀點看淨土 [複製連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7-11 00:03:4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mm117777 於 2012-7-11 00:06 編輯

淨土與天國的差別
從環境殊勝:黃金為地,七寶為池。
從資生受用:想吃即得食,想衣即得著。
從人際關係:諸上善人共聚一堂。
從無量壽命:天壽無疆。
還不能顯現出淨土的特勝。

故必從「不退轉」的修行漸次,才能凸顯出淨土的特勝。

云何能不退轉呢
非往生至淨土,即能證「不退轉」。
條件:外有佛菩薩的說法及諸善道友的勸勉提攜。
      內有求覺向道的願心與行持。

我們皆知:兜率天中有內院和外院的差別。
內院為淨土,外院為天國。
是以內院為「不退轉」地;而外院於天福享盡後,即墮落。

內院與外院中,以何為界呢?
是否如楚漢間以鴻溝為界呢?
或如東西德間以柏林圍牆為限呢?

其實天人既都有神足通,則即使有鴻溝、柏林圍牆,甚至喜馬拉雅山或台灣海峽之類,也阻隔不了天人的來往。
是以內院與外院中,究竟以何為界呢─以業力和願力為界。

如只修一般的人天福業,則只能往生外院;而更修佛道者,才能往生於內院也。
是以《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其中「福德」,是指人天的福業;而「善根」,是指學佛的願心與行持。

往生淨土的條件
從發「菩提心」,而積聚福德與智慧的資糧。
云何修福德?布施.持戒.禪定。
云何修智慧?聞思修,或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也就是依法奉行之意。

這與淨土宗常強調的「信.願.行」有何不同呢?
信者:信三寶,信自己。
願者:意願修學佛法。
行者:從發菩提心,到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依法修行。

通謂:學佛有信.解.行.證
於是行者,即指從解到行證,皆包括在內。
這也就說「行者」,乃是廣義的行,而非狹義的行。

若謂:行者,唯指「持名念佛」,故得靠「他力」而往生淨土?
於是乎,我們得再分析「自力與他力」之間?

自力與他力
雖很多人皆謂:學禪唯靠自力,而淨宗則靠他力。
或原始佛教,只授自力法門;而大乘佛教,才教他力法門。

其實從「緣起中道」來看「自他」,皆是「邊見」而已!
何謂「聲聞乘」呢?
何謂禪法的點撥.棒喝與印證呢?
故自力中,處處還不離他力的加持?

反過來說,若一切靠他力,云何有「三生九品」的差別呢?
若一切靠他力,則外道也應往生淨土?
所以他力中,其實還靠自力去行持。

從帶業往生看諸方淨土
有謂「須消業才能往生」,亦有謂「能帶業而往生」。
若謂「消業」,是指將一切業消盡;則消盡一切業,反而不能往生。
何以故?有業,才有生─如十二因緣中所述。
故若將一切業消盡,則唯「不受後有」而已!
於是乎,乃「帶業往生」較合乎佛法。

事實上,六道輪迴本來就是「帶業往生」哩!
帶天道的業,往生天道;帶三惡道的業,往生三惡道也。
佛法本來如是說爾!

或謂:淨土中的「帶業往生」,是狹指往生「淨土」而已!
所以下面乃從「帶業往生」的理論,看所往生之諸方淨土。

在佛法中,最早傳述的淨土,乃是「淨居天」的淨土。
這是唯有已證三果(不來果)的聖人,才能往土的淨土。
在「淨居天」中,必能證得阿羅漢果,故謂之為「不退轉」地。

但是這樣的淨土,對大部份的眾生未免會因「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生退心。
於是後來的大乘佛教,便轉述不同層次的淨土,以滿足不同根器眾生之需要。

如《維摩結經》中有不動如來之淨土。
如《彌勒三經》中有兜率內院之淨土。
如《藥師經》中有東方琉璃淨土。

是以從「帶業往生」的理論,來看諸方淨土。
則可謂:若證三果者,能往生「淨居天」之淨土。
若已見性或證初果者,則能往生「不動如來」之淨土。
若定慧不足但修人天福業者,則能往生兜率內院之淨土。

因此一個已發菩提心,已修學佛法者,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除非已證四果而不受後有。
且以其修學的成就,而得往生不同層次的淨土。
用個比喻:就像大專聯考的分發。

故我於〈火焰化紅蓮〉中乃謂:具信願為往生之條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
這信願,乃指廣義的信願。而行者,為修福修慧。

是以學禪者,不必擔心「如未見性,也不生淨土」不就兩頭皆空嗎?
既一個已發菩提心,已修學佛法者,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則云何學禪者會不得生淨土呢?
只是已見性者和未見性者,所將往生之淨土不同爾!

何謂西方極樂世界
既已見性者和未見性者,所將往生之淨土,乃不同也;則西方極樂世界並非一單相之淨土也!
何謂極樂?極乃超越之意,超越苦樂之對立。
何為西方?此方非空間之方位,而是心路的歷程。
如太陽自東方昇起,至西方落下,即喻行者自發心至成就的歷程。

於是既以行者修學的成就,來分發所得往生淨土的層次;故云「西方極樂淨土」。
因此前已謂的淨居天.不動如來.兜率內院及東方琉璃淨土,乃皆包含於廣義的「西方極樂淨土」中。

是以在《阿彌陀經》中,只簡述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而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便詳述三生九品的差別。
既有三生九品的差別,若竟居於單相的淨土中,乃不合因果也。

念佛與持名
學佛修禪之人,能不念佛嗎?
答云:學佛修禪之人,雖念佛,卻非必持名。

問:其云何念佛?
答:雖念佛可有「念佛性.念佛行.念佛相.念佛名」的差別;但以念佛性和念佛行,才與正直道相應。

問:云何念佛性?
答:從參禪而見佛性。

問:云何念佛行?
答:行有身口意,身行為戒,口行為教,意行為禪。故從深入經教,而持戒參禪,是為念佛所行。

如《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故觀相者,是以色見我;而持名者,是以音聲求我。皆是邪道爾!

阿彌陀佛的深義
云何為「阿彌陀」─乃「無量」義也。
問:世間眾相,量皆有限,云何「阿彌陀」能為無量?
答:故「阿彌陀」非是相者,而是性也。既是性者,則為法身,而非報身與化身。

問:如《阿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其云何為法身佛?
答:十是代表無量圓滿之意。而法身者,乃本來清淨圓滿;故曰「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有謂阿彌陀佛,為法界藏身。故其為法身佛之意,乃至為明顯。

其次,無量者又可說:既是無有量,也是無限量。而無有量者,即是內證「真空」的境界;無限量者,即是外現出「妙有」的成就。
而念者,非口唸,非第六識的思惟分別,而是當下相應,當下體證。

故云何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既能證入「真空妙有」,而相應於本來清淨圓滿的法身,云何不能消一切生死重罪?

是以「阿彌陀」,既是密教中的「本尊」,也是禪法中的「話頭」;只是傳統的淨土宗,都小看它了,都錯用它了。

末法時代與隔陰之迷
或謂:於末法時代中,眾生只能修持淨土法門─狹義的淨土法門。
答云:就為有太多「邪正不分,本末顛倒」的眾生,這時代才被稱為末法時代。

再問:若修禪不成就而有隔陰之迷,豈非前功盡棄而輪迴無期?
答云:即使有隔陰之迷,而因果不失;故一切修行,必將是功不唐捐。否則一昧誇張隔陰之迷,卻難免有「斷滅見」之嫌疑。

小結
若能從廣義的佛法.廣義的修行法門,去看禪與淨土;則非但不衝突,並且還能相攝相入,相得益彰。

否則只參禪,而不歸依淨土。甚至謂「不用看經.持戒」,只參一個話頭,便能開悟。其信心云何落實?

或謂「不用看經.持戒」,只持一個佛名,便能往生淨土。其實本質上,還不過是外道而已,恰如「買櫝還株」般地愚痴。

這也就說:用任何鑽牛角尖的思惟方式.修行法門不只不能解脫,反將使束縛更深,業障更深而日末窮途也。

問:修行不是當「一門深入」嗎?
答:「一門深入」是指一門通,則百門通。而非一門深入,即百門禁閉之意。

來源果煜法師文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2 09:4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