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
馬公市中央里正義街1號
年代 :
明萬曆32年(1604年)
主祭神:
天上聖母
天后〈媽祖〉宮位在馬公市區的中央里,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
相傳至元十七年(西元一二八○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颱風,官兵漂散,而夢見媽祖救眾,登 陸平湖嶼(即澎湖嶼)。
驚濤餘生,是媽祖的神佑,所以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世祖封媽祖為「天妃」,立天妃宮,設澎湖寨巡檢司。
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稱為「娘宮」、「媽祖宮」、「娘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嘉靖四十二年(西元一五六三年),俞大猷剿倭勝利,擴建媽祖宮。
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日本「鎖國令」弛懈,倭寇侵襲沿海及澎湖。朝廷派兵圍剿佔澎的倭寇,大勝,都說是媽祖神佑,所以官兵及移民便再重建娘宮。
或有一說,認為媽祖宮是這時才開始新建的。
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俞咨皐驅逐荷蘭人,收復了澎湖,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
當時地名為「娘宮。」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打敗明軍。
當時施琅認為能進攻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
清庭據奏許準,並且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表示敬意。第二年,康熙二十二年,就正式加封為媽祖為天后。
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地名「媽宮」。
民國九年日據政府改地名媽宮澳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澎湖天后宮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供奉媽祖,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最遲在1604年前即已立廟。
原稱娘娘宮、天妃宮或媽宮,馬公市舊稱即由此而來,現在台語裡「馬公」仍以「媽宮」(Má-keng)稱之。
歷史:
明朝及明鄭時期
澎湖天后宮在文獻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
該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
福建當局立即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在當年底離開澎湖。
董應舉在天啟年間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信中提到此事:「彭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此沈將軍有容折韋麻郎處也。」由此可知當時澎湖已有天妃宮,且是沈有容與韋麻郎談判之處。
1622年,東印度公司任命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為司令,再度前往澎湖,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
兩年後荷蘭人被明軍擊退,轉往台灣。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中國寺廟」,即媽祖宮。
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博特(Balthasar Bort)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
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年1月3日攻擊澎湖島上的鄭軍,並在1月10日放火燒毀寺院及附近的房舍。
據此,澎湖媽祖宮曾在1664年被毀。
博特在其航海記中亦附有澎湖港圖,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
施琅奏請敕封天后:
1683年(清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明鄭隨後便即投降。
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並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