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1-28
- 最後登錄
- 2024-4-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384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91
- 相冊
- 5
- 日誌
- 30
狀態︰
離線
|
臺灣植茶有史可考者,在閩粵移民後,現今南投縣竹山鎮所產之凍頂名茶,於連雅堂『臺灣通史』已有記載。1865年淡水海關記錄,此為臺茶經濟生產,出口貿易開端。1866年英人杜特氏(Jhon dodd)發現台灣茶質優良適於土性,次年在臺北萬華創設精製茶廠,為臺灣精製烏龍茶始祖。1880年輸出量已較1865年增加數十倍,為烏龍茶獨佔臺茶出口之黃金時代。1885年劉銘傳氏接任臺灣巡撫,極重視臺灣茶業發展,1889年成立類似今日茶商公會之「茶郊永和興」,並獎勵出口貿易。至1893年輸出已達9,836,912公斤,全為烏龍茶,此為臺茶發展史上產銷之最高紀錄。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1901年日政府始從茶葉試驗改良著手,於臺北文山郡深坑莊及桃園郡龜山莊設立茶樹栽培試驗場。一次世界大戰後,受經濟恐慌影響,臺灣茶輸出量降至35年來最低紀錄,但包種茶輸出量反而上升至第一位。日人乘發展紅茶雖挽救當時烏龍茶沒落後的臺灣茶危機,,但臺灣之總生產量或輸出量從未突破1917或1918年日據時代的最高紀錄。
光復後,政府積極復興茶園,獎勵茶園更新,成立茶葉生產專區,加強試驗研究,培育新品種,使茶葉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原以製造紅茶、綠茶供給外銷為主,但近二十年來已急速地轉成製造包種茶、烏龍茶供應內需。外銷衰退的主因是台灣工業化發展,生產成本過高,無法與國際相同產品競爭。相對的,由於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飲茶量,由1980年的0.34公斤激增到1995年的1.2l公斤,使得內銷所需包種茶與烏龍茶迅速增加;由外銷轉為內需形態以來,產製外銷茶類為主的北部茶區面積逐年減少。台灣茶園目前種植之茶樹品質以青心烏龍為主,依次為青心大冇,台茶十二、十三號等新品種。
1975年後,台灣經濟生活水準提高,政府輔導舉辦優良茶比賽及宣導,茶藝館逐漸興起。1982年九月成立「中華民國茶藝協會」,1984年九月由茶藝業者籌立「中華茶藝業聯誼會」,1997年向內政部正式登記立案,更名為「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簡稱「中華茶聯」。1984年六月成立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1985年以來大專院校社團亦相繼成立茶藝社,推展學生茶藝。
茶業在台灣有其經濟生產價值,更有非經濟性文化特質,目前茶業面臨勞力缺乏、工資高漲、消費者口味多元化、茶葉進口日益增多之壓力,若能調整產銷結構,提升茶葉產製技術,結合茶業科技及茶藝文化,促使茶藝生活化,發展休閒茶業及發揚茶文化特質,必能使傳統產業現代化及永續發展。
【台灣茶訊雙月刊第一期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