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0-30
- 最後登錄
- 2016-2-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9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574
- 相冊
- 0
- 日誌
- 327
   
狀態︰
離線
|
1、問:何為道教及基本信仰是什麼?
答: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發源最早,始於軒轅黃帝,為中國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稱道教。尊奉《老子》一書為《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像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認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系統。如三官、四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驪山老母、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求神或修煉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2、問:道教為何是中國固有的宗教?
答:道教始源於黃帝,發揚於老子,成教於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悉宗 道教學術思想,信仰崇奉,普及於中華民族,故道教是為中國固有的宗教。
3、問:道教為什麼以道名教呢?
答: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4、問:什麼是道與德?
答: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聰愚,一律平等。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夠學道、得道。《老子想爾注》把“道”說成是“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混元皇帝聖紀》也有類似的說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積德。《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則的,便是“無德”。《西升經•序》雲:“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
5、問:何為道教三寶?
答: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蓋基於老子三寶章云:“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也。
6、問:什麼是五斗米道?
答: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東漢時由張陵創立。順帝時學道於鶴鳴山(今四川)中,稱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病人請醫生診治也要出五斗米,以符水為醫療手段。後人稱張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系師”和“嗣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立了24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和祭神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手書”,即在紙上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偶像是太上老君及九卅土地之神。
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五斗米道的尊神。創立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為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7、問:什麼是太平道?
答: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由張角創立,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導,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後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
張角在經過周密的佈署後,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幟,故稱“黃巾軍”。後被鎮壓而失敗。以後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
8、問:什麼是真大道教?
答: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後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請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衝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餘傳而衰落,後來也許併入了全真教中。
9、問:什麼是太一教?
答:太乙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所創立於衛卅(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錄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錄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籙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後,逐漸融合於正一教派。
10、問:什麼是正一道?
答: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陵所創。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此後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