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小砲臺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
臺南市安平路與湖內二街夾角
年代 :
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
安平小砲臺面向昔日的臺江大港,建於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是位置最西南的一座砲臺,當年與四草砲臺形成左右護翼,成為堅實的堡壘,卻因規模較小,為了有別於億載金城的大砲臺,才以「小砲臺」稱名之。
安平小砲臺現存的砲臺,臺基厚而堅固,是由花崗岩所砌築。
砲臺上如齒狀之雉堞,相間排列,旁邊仍有鐵鑄大砲,頗能一壯聲勢,可惜已不是昔日原砲,而砲臺昔日之威風也不再重現了。
順著安平小砲臺,右眼望去有一道海堤,是乾隆時為防海水倒灌而建築的,而安平小砲臺即位在海堤的中段。
這道海堤是臺灣兵備道姚瑩為加強海上防線所加建的。
安平小砲臺(或作安平小礮臺)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古蹟。
是由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姚瑩因應鴉片戰爭所籌設的17座砲臺之一。
其名稱由來乃是相對於俗稱「安平大砲臺」的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沿革:
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廷覺得英軍有侵犯臺灣的可能,便命時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的姚瑩加強臺灣的防務。
而經過評估後,姚瑩認為臺灣的海防有17處海口需要加強,便分別設置了砲臺,其中之一便是安平小砲臺。原本是考慮用竹簍、麻袋裝沙土的方式建築,後來改為石製砲臺。
該砲臺於1840年完工後,隔年又曾加以修建。
之後到了1874年時,沈葆楨修築二鯤鯓砲臺時,臺灣府知府周懋琦又再次重修。
然而隨著臺江逐漸淤積,砲台逐漸遠離海岸線而失去海防功能。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砲臺逐漸荒廢。而在1949年中華民國國軍撤退來臺後,曾在此建設碉堡。而今天的砲臺樣貌,則是1994年臺南市政府整修後的結果。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