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85|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縣定古蹟-建功庄東柵門 [10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8-7 02:26:3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建功庄東柵門
  
















 
位址 :
屏東縣新埤鄉建功村建功路150號

年代 :
清光緒八年(西元1883年)

中國傳統對滋養生命的大地,充滿著崇 高的敬意,除了在家宅中,安置地基主之外; 更常在橋樑關塞等重要隘口,建小祠,奉祀土 地公,以收鎮邪守護之效。

建於清光緒八年 ( 西元1883年 ) 的建功庄東柵門,在門外 就建有一座土地公祠。

柵門的形式和屏東境內 其它兩座非常類似,都設有門槓準和牆基的護 墩石。

門額上的 「褒忠」字樣,說明了當年客 家同胞同心協力,與官府合作保衛鄉里的事蹟。  

歷史沿革:

建功東柵門位於屏東縣新埤鄉建功村建功路一五○號。

柵門外有一寬敞之空地,中間為主要道路,出柵門右方有伯公祠及芭蕉樹,柵門東北方有一閩式土地公廟,另有一寬1.5公尺的溝渠流經柵門,環繞建功村。

康熙中葉後,客家人大量移民來臺,入墾南部下淡水溪以東地區。

當時溪東為鳳山八社及傀儡番魯凱族、排灣族遊耕漁獵地區,粵民先依附於漳泉人之濫濫庄內,後漸向外開展,至康熙末年,已成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的六堆組織。

其後住濫濫庄之客家人,沿著麟洛河下游至潮州附近,再溯五魁寮溪而上,發現今竹田、萬巒、內埔等地。

另在麟洛河上游發現麟洛、長治兩鄉林地;再上溯隘寮溪,發現高樹鄉大路關及里港鄉武洛村。

最遠則自五魁寮溪下游轉溯北岸河,發現新埤、佳冬兩地。

六堆中左堆所在之佳冬、新埤兩鄉屬較晚開發者。

康、雍年間,粵人建立了打鐵庄、建功庄、新埤頭庄、昌隆庄、茄苳腳庄、石公徑庄、半徑仔庄、下埔頭庄、南岸庄、葫蘆尾庄,乾隆年間增建千三庄、餉潭庄、糞箕湖庄等。其後在漳泉人與平埔族力力社合力侵逼之下,粵人被迫退出,返回新埤一帶。

乾隆以後,因土地已開墾完成,且人口趨於飽和,而粵東地區又因連年水災,惠潮地區客家人移來者更多,人口壓力甚大,於是不得不向內山拓墾,亦因此在原有閩粵緊張的關係下,新增客「番」關係的衝突。是以此時期客人多在村庄四周築柵架砲,種刺竹環衛,外圍壕溝,以竹為城,以圳為池,深溝高壘,防衛嚴密。

新埤建功村之二道柵門即此時代背景下之產物,疑建於嘉慶廿五年(1820年)。

時僅有東西二道柵門,南北邊植刺竹防衛,外有圳溝及林投樹叢防護。

白天設有壯丁二人,夜晚有青年四至八人負責把水、看禾、守崗等工作。同、光年間,牡丹社事件促使清廷對臺改採較積極之態度,在沈葆楨倡議下,積極開山撫番,致漢「番」關係之緊張達最高點,為強化防禦功能,建功柵門於光緒八年(1882年)築成今貌。

建功柵門設置於村落外圍,防禦單位以整個村落為主,屬於「境界隘門」的類型,具有城門的作用。此東西柵門環繞於庄外,由主要道路向外聯繫,柵門成為重要出入口,南北則為農田。

日間,柵門開啟,夜晚時關閉,有外來者入侵時,亦可關閉作防守之用,與建功庄的農業型態聚落之作息適切地配合。

此門以紅磚、白灰和木材混合建成。

屋頂有翹脊裝飾,門額中央有模拓乾隆皇帝御筆的「褒忠」二字,其旁有銃眼兩個,外側有彩繪浮雕。

柵門兩側尚有一段卵石城牆,充份突顯出客家柵門的特色。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pk2012 + 2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2-8-7 17:06:07 |只看該作者
果然是本人未曾拜訪的好地方,途經應參觀這些台灣好地方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8 23:3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