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
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19之30號
年代 :
民國十二年
楊氏遷台始祖楊德展清乾隆二十至三十年間率同七、八位族親,由廣東蕉嶺來台開墾,並在今佳冬鄉六根村定居。
至奉公二十五世楊家水、楊家連昆仲就擴大籌組『楊雲岫公嘗』,並加集佳冬、內埔、車城等三十會分堂的楊氏宗親共同集資,依照原鄉客家風格興建宗祠。
楊氏宗祠於民國八年動士,至民國十二年峻工,是一座北朝南的傳統四合院式客家建築,地勢前低後高,建築物則採中尺高而兩旁逐次低降的形式,在對稱與平衡之中,突出一種莊嚴凝峙的氛圍。
屋脊是燕尾翹脊;棟頂的馬背接飾為精緻的琉璃貼及彩繪鑿花;天井紅色的地磚;左右兩側各有一月洞門相通,上面鑲嵌浮雕、彩繪及交趾燒等歷史人物像,其他的門窗表現出式樣各異的客家藝術,亦極富藝術價值。
宗祠正門前禾埕上的『太極兩儀池』,據稱是全省僅見之建築。
坐落於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
三級古蹟西柵門西北方村郊,綠野田疇中的楊氏宗祠,86個寒暑以來,曾經陪伴著楊家子孫渡過玩耍無憂的童年,提供週遭老年人盛夏午睡閒聊的絕佳場所。
近些年來,卻因都市計畫道路用地,前庭所建全台唯一的「太極兩儀池」,面臨削切破壞的命運。
幸經楊氏後代子孫護祠,經全力爭取後,
內政部已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得以繼續保存下來。
佳冬楊氏宗祠是一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客家建築,創建於民國 8年,至12年才興建完成,歷時五載。
當時,是由十九世祖德展公,來台之後二十五世祖楊家水、楊家連昆仲,為表彰祖先創業垂後之德,籌組「楊雲岫公嘗」,召集佳冬、內埔、車城等三十會份堂下裔孫宗親孫參加,置產興建楊氏祠堂,並設掌祠員,晨昏奉祀,香火繚繞。
楊氏子孫在每年的清明節前一天,都會在祠堂裏集合,舉行祭祖盛會,祠堂管理委員會都會準備豐盛的禮品,長者穿著傳統禮服,引領子弟祭祖,並賞給 70歲以上老人「壽儀」,賞給當年出生男丁「新丁儀」,賞給大專新生獎學金。
祭祖活動後,再將祭品調理,席開數十桌,宗親共享難得的聚餐,敘舊閒談,場面盛大。
這個祭祖聚餐活動,具有發人「飲水思源」與「崇本念祖」的教育意義,歷時80餘載,未曾中斷過,成為楊氏宗祠可貴的傳統。
楊氏宗祠係比照原鄉客家風水之建築,而更為增添美觀,其建築獨特之處有三:
一、屋脊是獨特的燕尾翹脊,棟頂馬背均飾有精緻的琉璃剪黏、彩繪鑿花等,顯示著楊家是官宦人家的後裔。
二、天井的雙側,有兩扇滿月門樓相通,上面鑲嵌有浮雕、彩繪的交趾燒等歷史人物像,含蓄而內蘊的造工,精緻典雅,神態生動。
三、正門的門額兩邊,各有一尊扛著屋簷的土雕彩繪之護祠尪像,即所謂的「憨番扛廟角」,因年代久遠,頭臉早已掉落不見。壁堵上,四扇鏤空花窗及式樣不一的各式客家窗扉,一切極具藝術價值。
走進祠堂,正門上,陽刻的對聯:「理學淵源芳流炎宋」、「相臣勳業卓著大明」,係取自楊氏傑出宗人,宋代集理學大成的朱熹之師-楊時(程門二傑之一)的偉勳功業,讓楊氏後代子孫珍惜他們的成就與榮譽。
再步入寬廣的天井,地面舖著紅色方型的地磚,兩旁是用紅磚砌成的滿月門樓。
行政院文建會於民國 73年6月印行之「傳統建築入門」乙書,其書本的封面照片即是採用楊氏宗祠內之兩扇滿月門樓。
天井內,一年四季和風徐徐,時而散發著禾香、花香,馨香撲鼻,令人舒懷暢適,不少楊家子弟喜歡在此讀書,準備應試。
信步走入後堂,柱上楹聯書寫著:「基創自梅州族大支繁蕃衍八閩兩粵」、「派分來海島源長流遠會同百祖一宗」。
廳堂上,有四根水泥柱架軒祖亭,中央懸掛「光繼諸謀」、「祖德流芳」匾額,正堂木龕奉祀遷南始祖,開基廣東梅縣的「唐朝議大夫、潮陽太守」-楊雲岫公及妣誥封二品歐陽夫人神位,後排各階為來台派下,各房分祖牌位順下左右,木龕兩側二幅對聯:「本溯梅州昭祖德」、「支蕃瀛島薦馨香」,又有棟聯「孝莫思勞轉眼便作人父母」、「善無望報回頭且看你兒孫」。
敘述始祖遷南的歷史,並勸後代子孫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