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5-20
- 最後登錄
- 2025-8-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36
- 閱讀權限
- 100
- 文章
- 1449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嘉邑行善團原先只是嘉義地區性慈善造橋組織,榮獲麥格塞塞獎後聲名大噪,揚威國際,會員人數一夕倍增。」民國八十四年,陪同父親何明德前往菲律賓領取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項的陳美智,至今回憶起榮耀時刻,仍顯激動莫名。
嘉邑行善團由何明德創立,自民國五十七年創團以來,以造橋、鋪路與施棺為宗旨,成立至今四十四年,參與捐獻者廣達四十萬人,年齡從五歲至九十七歲,已陸續完成四百餘座橋樑興建,為擴大參與面,何不接受大額捐贈,每人一百元,「讓大家都有造橋機會」。
此外,何明德堅持不對外「募款」,而是靠善心民眾「捐款」累積,「沒有結餘,就沒有人會有貪心」。陳美智表示,從民國六十年嘉義縣中埔鄉首座木造惠生橋開始,父親始終抱持奉獻與無私的精神造橋,瑞芳土木測量學校(現國立瑞芳高工)畢業的他,「堅持每座橋樑都親自設計、監工」。
八十四年八月初,一通來自總統府的電話,改變嘉邑行善團命運。何明德獲悉,經李登輝總統推薦、麥格塞塞基金會人員實地到嘉義訪查後,何明德榮獲麥格塞塞獎,當下嘉邑行善團名號,迅速傳遍台灣大街小巷,八萬會員人數暴衝至廿二萬人。
陳美智表示,起初父親放不下造橋的事,無意願到馬尼拉領獎。因當時台灣外交處境艱難,總統府派員多次溝通,本著拓展活路外交與提升國家形象,八月卅一日何明德才在妻子何李秋涼、女兒陳美智、三女婿陳宗欣陪同下,前往菲國。陳美智回憶,父親當場將獎金中一萬美元捐給當地天主教孤兒院,獲得滿場掌聲;返台後將餘款捐出,讓嘉義市府消防局添購新救護車救苦救難。
轉貼中國電子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