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舞獅」是常見的民俗遊藝,「民俗遊藝」是指流傳於民間的各種遊戲技藝表演,是由中國古代的百戲所演進。
百戲在漢代又稱為「散樂」,「散樂」意指來自民間,流行在民間的歌唱、舞蹈、雜技和武術等各種表演。
遊藝的表演,一般以迎神賽會、歲時節令及各種慶典為主要表演場合。由於台灣各地廟宇很多,每逢神祇生日,就舉辦祭典(拜拜)以酬神恩,加上廟裡的神祇,每年都要例行在自己的「轄區」內出巡一次,以保佑「四境平安,風調雨順」,因此迎神祭典就成為民間難得的歡樂假期,神祇出巡時,為了使整個儀式更加熱烈與隆重,另安排有各種「陣頭」護駕。
由於陣頭表演聲勢浩大、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不僅提供豐富的娛樂表演,更能因招來吉祥而普遍受民眾歡迎,因此每逢春節、元宵或國家各種重要節日慶典,都會邀請陣頭助陣演出,形成現今遍及全國,洋溢一片歡樂氣氛的民俗遊藝。
舞獅的分類:
獅子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漢代。
由於古俗為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都安置有石獅。
加以獅子的圖紋在中國民間故事,為一種驅魔避邪、鎮宅招福的象徵,因此為借助獅子萬獸之王的威靈及驅邪招福的宗教儀式象徵行為,在台灣民間各鄉鎮城市,每逢神誕祭典或賽會,都會有舞獅的表演。
舞獅的分類,在大陸是以長江分為南北兩獅,即南方獅與北方獅,而在台灣,則以新竹分為南北兩獅,即台灣南部獅與台灣北部獅。
在台灣,舞獅俗稱「弄獅」,舞獅所組成之團體,稱獅頭(南部稱法)或獅團(北部稱法),惟在中部西螺地區則僅冠以國術館「堂」名。
舞獅的種類:
目前在民間所流行,或慶典上所最常見的舞獅之種類,大約有四種:
閉口獅:
即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者,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閉口獅」或「雞籠獅」來稱之。
開口獅:
獅子的嘴開很大,可以隨意啟閉,其嘴巴用篩子所做成,台灣北部獅屬之。
另又有屬於客家之開口獅,因其獅頭用木頭所做成,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盒,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為「客仔獅」。
開口獅的舞法,大體以「打獅節」為主,打獅節又稱咬蝨或套頭,相傳有十八節,依功夫深淺由一至十八,主要用在表演及拜神之用,現今流傳者,卻僅剩四至五節而已,能舞弄全套者大多已作古,或皆祕而不傳。
這十八節動作的名稱是:
1.獅咬腳
2.獅咬蝨
3.睡獅
4.獅翻身
5.踏七星
6.踩八卦
7.獅過橋
8.台獅
9.救獅
10.桌上工夫
11.桌上踩井
12.獅切血
13.咬水果
14.搶金錢
15.咬青
16.獅接體
17.拜廟
18.四門到底。
當獅團接受邀請或拜廟出演時,就會看場合或需要而重點式的選擇演出。
表演的內容主要有:
參神、四門、踏七星、踩八卦、咬青、空中舞獅................等。
醒獅:
原稱「瑞獅」,後因「瑞」與「睡」之廣東發音相同,方改稱為「醒獅」,以廣東地區最為流行,故一般人習慣稱之為「廣東獅」。
醒獅的舞法,由於注重步法及馬式,因此舞獅者多是嫻熟國術的。
北方獅的舞法,較特別者,為舞者胸部以下,已穿上毛茸茸的獅衣,因此舞弄途中不能換人,表演時必定是兩頭一起舞,且有一執繡球的武士當引導先鋒,無論在地上或桌上都以跳躍工夫作為向猛獅挑逗,使原本莊嚴的場面,融合為活潑的氣氛。
北方獅:
盛行於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稱為「北京獅」,以華僑地區及舞台、特技團之表演居多。
從以上所述,可知早期舞獅除有掩護習舞及娛樂的作用外,另有驅逐疫鬼的意義。
但現今的舞獅,除了可招來吉祥外,則全以娛樂為其主要作用,專事於節令慶典,表示歡欣鼓舞,已不再有驅鬼逐疫的意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