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0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台南大士殿
赤崁樓,1652年為荷蘭人所建,初稱為「普羅民遮城」,為行政商業中心。建築為三座略為方形的台座相接而成,1886年改建成飛簷紅瓦,有文昌閣、海神廟和蓬壺書院等,自創建之初迄今三百多年來,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然其於台南市所辦扮演之角色,卻一直是十分重要。

大士殿可說是香火鼎盛廟宇,現今來到赤崁樓的遊客,必會到大士殿參拜觀音大士,祈求平安。清同治初年,有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赤崁樓首次出現中式建築。民眾建大士殿於城基中央,據說用以鎮壓紅毛番(荷蘭人)留下的邪氣。中法戰爭期間,巡撫劉銘傳恐旁生事端,下令拆除荷式城堡,大士殿受到波及亦被拆毀。光緒12年,知縣沈受謙為提倡文教,陸續在當地建造「蓬壺書院」、「五子祠」(祀朱熹、程頤、程顥、張載、周敦頤五位宋儒)、「文昌閣」,此外,沈葆楨於光緒元年奏准興建的海神廟,亦於此時此地完成。隔年,順應百姓要求,又於文昌閣西側重建大士殿。於是,舊基填平的赤崁樓,竟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至此,赤嵌樓集五種中國傳統建築於一地,可謂盛況空前。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