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4-28
- 最後登錄
- 2022-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玻璃瓶幾天前就即將完全見底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卻都忘了繞到福利社買補充包。由於平日通常在三個時間點(早上十點、午後一點和四點)會各喝一杯,在週六假期的午餐後更是需要,不得不在寒冷的冬日出門了。還好中午的溫度是一天之中最高的,而且居家鄰近就有一家福利社(這是住在都會區的好處之一),所以便騎著腳踏車前往。
咖啡,維基百科這樣寫著:「是採用經過烘焙的咖啡豆製作的飲料,通常為熱飲,但也有作為冷飲的冰咖啡。咖啡是人類社會流行範圍最為廣泛的飲料之一。」
在台灣,由於在各類電子媒體頻繁播放的咖啡廣告--從較早的「再忙,也要和你喝一杯咖啡」,到現在的素昧平生的一對男女在電話亭裡躲雨的電影手法--使得咖啡在這幾年也變成茶品之外的最流行飲料;也由於連鎖超商紛紛設置販賣平價咖啡的設備,使得每一個城市的空氣裡彷彿隨時飄散著咖啡香,就好像是一間超大型的咖啡館似的。
講究口味的人,當然是喝咖啡豆煮成的咖啡,甚至是還要高價的;普羅大眾則是只要有咖啡的味道,即便是罐裝的,也能心滿意足;折衷取向的人,便會走進超商買一杯,或者是購買耳掛式咖啡濾包自行沖泡。
味覺不靈敏的我,喝咖啡是不講究的,只要是咖啡即可,圖的只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印象中,第一次喝咖啡是讀大一時,因為偶爾會和同學在學校附近一家叫「五克拉」的西餐廳吃午餐,而附餐飲料中的咖啡可以免費續杯,為了能夠消磨個兩三小時,飲料便都要咖啡。讀研究所時,每一個禮拜有一天固定要聽演講,而開始之前,老師們會與講者在系所的辦公室閒聊,因為有點心和咖啡,所以學生也樂於到場,就當是吃了一頓下午茶。工作一陣子後,養成了一天至少要喝兩杯的習慣,後來變成三杯,種類則是從三合一改成即溶的黑咖啡加糖和奶精,後又捨棄奶精,最後變成不加糖的黑咖啡。
現代人能在家無拘無束地喝咖啡,都是拜科技的進步之賜。當然不可否認地,在真正的咖啡館喝咖啡是一種似乎能讓人暫時忘卻一切塵囂煩擾的享受,無論是獨自一人或結伴。這樣的經驗我也有過不少,時間點通常是在午後到傍晚之間。
記得第一次到咖啡館,看到那些五花八門的、冠上西方國名或城市名的,看不出是搭配什麼佐料的咖啡名稱而好奇地問店家後,心中不禁佩服那些想出點子的人。也就是在咖啡館品嚐過愛爾蘭咖啡後,使得爾後在冬日的午後,我有時會加一點高粱酒或威士忌在咖啡裡,想像是在喝愛爾蘭咖啡,過過乾癮。
咖啡館吸引我的地方,除了各式各樣的咖啡和特製的點心之外,最主要是場地所提供的聯想氣氛,尤其是有提供室外座位的。因為,雖然不是在遙遠的法國塞納河以南的巴黎市區,但是,當坐在台灣的某個城市的某處,點燃一根香菸,端起杯子,啜了一口咖啡之後,再吸一口菸,眼睛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時,想到自己還能忙裡偷閒品嚐咖啡,那,即便是口中殘留著苦澀之味,但心裡頭卻湧上一股甘甜的滋味。
除了城市的咖啡館外,和家人出遊時,我也會在風景區找賣咖啡的場所喝一杯,如果一時找不到,便會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沒做,而會在行車的中途找一家超商停下來,買罐咖啡。也曾幾次和一位友人特地驅車前往特定景點,喝一杯以當地栽培的咖啡豆煮的咖啡。印象深刻的一次在冬日的上午到達一家位於山坡地的農舍,坐在店家以灰色磚頭和幾棵矮樹木布置的露天庭院,品嚐剛烘焙好的咖啡豆煮成的咖啡。可能是天氣寒冷的緣故,客人只有我們兩個,就因為這種無閒雜人等猶如置身空山的氛圍,咖啡香混雜著花草味,沒有冬陽的冷空氣中,咖啡冒出的熱氣特別顯眼。那陣陣的白煙,好像是我和友人幻化而成的白鶴,最終消失於閒雲裡。
習慣在咖啡館寫文章的作家,可能會引用「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的這樣一句出自於一位被稱為「Café Writer」的奧地利作家之筆,來形容自己白天的生活作息,須為生活勞碌奔波而愛喝咖啡的凡夫俗子,當然沒有那個閒暇泡在咖啡館,那就把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整個當成咖啡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