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打棉胎 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9-12 15:53: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概述

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纊絮門》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溫州地區始於何時待考。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彈棉,實際上指的是彈棉胎,也有彈棉褥(墊被)。棉花去籽以後,再用弦弓來彈,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這一步。如過去女兒嫁妝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彈。一般人家也有用舊棉重新彈加工的。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為弦;還有木棰、鏟頭,磨盤等。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鬆,以後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紗布好後,用木制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紗,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妝的棉絮必須以紅綠兩色紗,以示吉利。如舊棉重彈,須先除掉表面的舊紗,然後卷成捆,用雙手捧住在滿布釘頭的鏟頭上撕松,再用弓彈。   

改革開放以來,有數以萬計的現代溫州人為了創業,遠離故鄉,外出闖蕩,他們整年奔波在全國城鄉,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為“溫州模式”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就是經彈棉郎為代表的溫州人走四方創業精神的傳承。   現今,手工彈棉逐漸為機械所代替,有所減少,但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幫手工彈棉仍在各地流行。

歷史演變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在外行人的眼裡,彈棉花是個很有趣的事情,而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專門的彈棉花的弓,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通過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們所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它們發出來的。這就是彈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這個“弓”。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的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蔣老漢不善言辭,但幹起活來卻也一點不馬虎。彈棉花不僅是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要蔣老漢和妻子一起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

最後再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蔣老漢這麼熟練的手藝,這一天也就不過能彈上一、兩條。

從上世紀末起,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腈綸被、九孔被,對於這些方便簡單又暖和的玩意兒,大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同時彈棉花的手藝也慢慢的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這裡便是一個機械化工廠,生產效率是手藝人的幾十倍。

彈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藝了,即使是現代生活我們也離不開它。因為,即便是年頭久遠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經重新彈制,又潔白柔軟如新,很是神奇。可彈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塵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業,隨便找個牆角或打個棚子就可開張。幾乎沒有人想從事這個職業了。



古法手工彈棉花示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JbZyGTe_6Q&NR=1




古法手工製作棉被--掄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uMVF9Sjpkc&feature=related


古法手工製作棉被--牽紅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ltZRoC2qRA&feature=related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7 21:4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