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盼
這一類是比較傳統的,紋路呈現幾何圖形的變化,拉長的提把有如引頸企盼。提起來很輕鬆,有氣體彈性的感覺,如同竹材那種彈性,但整體看起來蠻穩重的。先用竹編做成內體,然後在內體上面敷蓋竹拓,之後再編做紋樣,紋樣編好以後再裝飾線條。它整個是六角圓弧造型,縱橫交織出古樸的味道,細密的古錢紋織法,環環疊扣出竹器皿特有的優雅。
(二)這一件作品呈現出雕刻、浮雕的效果,有一些樹枝、樹葉的那種感覺。張憲平細密紮實的編織出雕塑的空間感,仿古的染色法,讓輕盈的竹器皿,滲透出彷若古器的厚實滄桑。
(三)龍蟠
張憲平的作品有分兩類,有竹製品和藤製品兩種,這件純粹是藤編的,編做這一件作品剛好是龍年,為了紀念千禧龍年,張憲平在編做工整的淺盤上,展現出翻騰迴轉的千禧遊龍。
(四)迎曦
張憲平編織出他所見的感動。以葉子、花梗詮釋迎著朝陽的一株小花,有著強勁生命力。
(五)春湖。
透空的效果感覺,一束一束的好像在竄動、流動一般,彷彿春天乍到,新芽新葉開始生長。編做時要順勢,順著竹子的彈性,才能表現出流暢的感覺。整個圓弧形狀的成束竹篾,百迴千轉的穿梭旋繞著,彷彿在竹林間響起了春天的舞曲。
(六)福在眼前
有蝙蝠,有圓圈,隱喻叫"福在眼前",因為有四隻蝙蝠,稱為"賜福"也可以。這件作品也是具有尋找透空的效果,用雙層的席片把它重疊起來,流露出透光的感覺,密密麻麻的很漂亮。最特殊的是巧用竹子的節這一特徵,把它編做圖案,形成彷若來自竹林中如夢似幻、光影晃動的映像。
(七)尋跡
因為張憲平家已經有三代從事編織的工作,家學淵源的關係,從祖父、父親到他,血液裡遺傳下來的基因,所以他把它取名叫"尋跡",即尋著前人的足跡,繼續他們的手藝。在輪口編法的圓形紋飾上,呈現出輪迴不已的旋轉,張憲平用"尋跡"編寫著,一家三代的編織情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