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0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慾之花 于彭

慾之花
于彭
水墨
水墨、宣紙
137x68cm
2007
作 品 賞 析
《慾之花》以橫幅的手卷形式,呈現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橫向流動,而畫面中人物與大自然的配置雖多重交錯,卻不失整體秩序。其中,三組人物以群組的方式交疊於自然之間,構圖類似宋代以前所流行的「口袋型空間」(將人物夾雜於兩棵樹木之間),卻非直接來自過去的母題,而是創造出屬於于彭自身的墨韻結構。整體而言,畫面中所表現的自然萬物不同於傳統的「游觀山水」,也無法完全歸類於「理想山水」,或許可以說是一個穿梭於人間與化外的「自我山水」,也就是藉由人與自然的對應關係,述說生命;表現當下,暗喻人性與社會間的各種面貌。(撰文/張禮豪)
藝 術 家 小 傳
1995年生於台北市外雙溪平陽堂,本名巫坤任的于彭,自小就展現對藝術熱愛的因子,十一歲開始便自我探索泥塑雕刻、木刻版畫,進而從陳亦耕老師畫室學習,退伍後追隨鄧國清老師學習水彩;與李其茂老師學人物畫。憑藉著一身畫藝於街頭販買水彩小品、素描、水墨畫、畫肖像維生,是當時第一位街頭畫家。 沒有正統的學習背景束縛,他跳脫出學院與門派的規範,從自身的生活經驗中找尋藝術的足跡,庭園、人物、山水便成為于彭繪畫主題上重要的素材。奇特造型的石頭、蜿蜒的古樹、長相怪異的動物及奇裝異服、亦古亦今的人物,皆以一種不自然的協調,出現在他的庭園山水裡;這也是于彭所要表現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結構對應關係」。 自街頭畫家躍升為拍賣市場上的專業畫家,于彭以自身的努力開創出屬於他自己的繪畫風格,畫作豐富之中又存在著呼吸空間,靈活運用結構與墨韻,在在都可嗅出他為水墨創作所做的付出與堅持。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