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默擯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4-29 00:52: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默擯

梵語:梵壇。緣起於梵天王,於宮殿前設一壇;凡諸天眾不如法者,令立壇上,囑其餘天眾,不與來往及交談。

五分戒律中,有比丘闍陀,恒常煩惱,故從而設壇地半由旬,站立其上;七眾佛子,不與往來,禁令交言,是謂之默擯。(按:梵壇係中梵合用之名詞。)

默擯:沉默擯棄之意。此法係針對頑劣、惱怒等僧尼,共同常住時,不堪共住;由住持或當家於白羯摩中、提出討論,共同通過的一種責罰方式。

過去,大陸叢林道場中,使用此法的並不太多;反而,不知何時開始,竟然將默擯方式,改為自我個人對他之行為。或許,正因為如此,造成不少的誤會,尤其是使他人誤解是驕傲、我慢、不通情理;這是值得同道們,必須冷靜思考的問題,基於眾人的修養不同,知識經驗的差異故。

但是,默擯之方式,於教界、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弟子,論實情,熟知默擯之主旨,於道或業的行程中,當可以彼此知進退;不致形成沒有必要的傷害,反而可以增進修養時、深切自我體悟的機緣!

來源:應佛之印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31 15:2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