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6-30
- 最後登錄
- 2017-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以「苦集滅道」之教義教導眾生,修解脫道。滅諦就是涅槃。解脫道的「涅槃」,指苦的滅盡,包括煩惱的滅盡(有餘涅槃)與五蘊的滅盡(無餘涅槃)。第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說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唯識諸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是常住不滅、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惟明惟知,唯證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風光,謂智慧之德相。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大乘菩薩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可證得但不入小乘的無餘涅槃,即聲聞及緣覺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薩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具足圓滿修證一切種智,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佛地無住處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6],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諸法空相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般若空智慧來覺悟諸法皆是空相之實相,不會因已體證空性、可進入卻不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 「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