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我認為,人生實踐的過程,簡單地看就是做人的過程,不過看似簡單的問題而實際並不簡單。人生的實踐,不僅是自然而然做出來的諸多事情,並且單獨人的個體放在大社會中,雖然是微不足道,就像滄海的一滴水;但就個人自身而言,人生卻是一個人的漫長履歷和過程;處在人的社會中,如何做人處事?十分重要!這是“做人的實踐”,是與我們修道的目標相一致相統一的。俗話説:明曉事理皆學問,練達人情即文章;這句話過去聽起來很有些貶義的感覺,似乎不超脫、很世俗的氣味,但細品起來,其中的內涵還是很深的!南華真人曾有“目擊道存”議論,所以探討追求“抱樸守真”的主題,提升我們的境界,最基礎還是先要讓自己明白人情世故,知道社會百態,了解國情時勢;所謂“入戶聞聲,入鄉問俗”。人生在世,先要通情達理,才能進一步懂得國情世情,也才能夠理性地不斷排遣諸多心魔心累,種種煩惱妄想,真正守住純樸的真性;這既是“做人實踐與修道”自我內化的過程,也是最實際的“心靈環保”方式。
一、人生過程
簡單地認識人,就是自然而然、無中生有的,起初于父精母血、軟弱嬌貴之體。嬰兒成形于母體,初始於渾沌,自己並不知道是從何處而來,往何處而去。大夢未覺,就匆匆降落到了人間。猛然間睜眼看這個陌生奇幻的世界,新生命産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無限的陌生、無奈和驚奇!隨著一年年的成長,人生真正的旅程開始了。人之初始,雖難以“善惡”之辨,畢竟血肉之軀,既不能簡單等同,或比較于一般動物群類;在人而言,來到這個陌生的人間社會,既是自然,也是偶然,許多際遇和問題都可以牽引人生走向。因為是人,可以“情以動之,智以役之,是非以感之,喜怒以戰之,取捨以弊之,馭努以勞之”,在這生命軌跡的過程中,“氣耗于內,神疲於外,氣竭而形衰,形凋而神逝”,因為人畢竟是要依附“委和以生,乘順而死”的軀體,所以我們應該理解的是,“天地所以長存者無為也,人之所以生化者有為也”。
通正六年(916)三月七日杜光庭為毛仙翁著作所撰《序言》。
人生簡單的過程就是這樣,走來走去:童年的幼稚,少年的意氣,青年的豪邁,中年的穩健,壯年的有為,晚年的回顧,“轉眼就是百年”!有人以為人生空幻,不如隨波逐流;更多的人認為:“人生如歌”、“生命如歌”,人從遠方不知名的地方走來,又走向遠處不知名的地方;人生雖然短暫,生命雖然不永,但是人生的各個時段,卻都有著清晰的軌跡和不同的特色,從而展現不同的人品人格、人生境況:君子與小人,高尚與渺小,富貴與貧賤,榮華與恥辱,真善美與假惡醜,人生的酸甜苦辣,伴隨著人生的奔波勞碌,都在於人們對人生的把握和掌控。
請見拙作《人生圓夢》。
二、人生幸運
只有人才能夠形成社會,才能夠感知和認識自身所處自然世界的狀態;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只有人才能夠在複雜的社會狀態中,隨時不斷自覺或不自覺地調整自身,以適應時代的進步。天地之間,人位列三才之序,生而為人真是造物的偏愛!生而為人,經歷人生的過程,真是修得的福報,莫大之幸運!道教認為:“天地之間人為貴。”初唐道士、名醫孫思邈(581-682)説:
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支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營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
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29《孫思邈》。
道教尊孫思邈為神仙藥王,他的話以道書為依據,道書中説:人“頭圓像天,足方像地,目像日月,毛髮肉骨像山林土石;呼為風,呵為露;喜為景星慶雲,怒而震霆迅雷;血液流潤而江河淮海,至於四肢之四時,五臟之五行,六腑之六律,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由此可知,我們人是多麼的神聖偉大!天地之間,動植眾生,皆秉自然之靈氣,但品類萬物,富有生命者亦多:鬱鬱蔥蔥,生機央然、繁花似錦者,我們稱之為植物;血肉之軀,或水生濕生,或靈通活潑,或兇悍勇猛,諸多不一,我們稱之為動物;自然界多少年的滄桑巨變,一切都在進化發展,這其中唯一能夠文明進步,又富有情感意志,思想理念者,就是我們人類,所以道書中説:“天地之間人為貴!”
《三元參贊書人説》。
這既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人生修道
我們經歷人生的過程,各自把握自我前行的腳步,規劃各自前行的方向和目標。實際上人的稟賦中均有道性,人生過程中都在自覺不自覺地修道;有的人可能成就豐碩,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人生;有的人可能平凡一生,經歷的只是平淡無奇的過程。其實這都無所謂!因為人在社會,時代的不同,環境的不同,許多自然的不確定的因素,干擾著人生過程,因此我們人生的經歷,就有了千差萬別的內容。經歷人生是辛苦,也是幸福!如果這個過程中,我們反省自我:不必拘泥于個人的得意、失意和磨難,也無必要在意物質的獲得和失去,因為許多都是身外之物;如果看透這一點,我們的修道就有了真正的成就。歷史上曾有許多修道成就卓越的人物:比如創造“三國”鼎立之勢的蜀漢宰相諸葛亮,盛唐時唐太宗高度評價、“有經國之才”的魏徵,蒙元時“萬里西行”而“一言止殺”的長春真人邱祖,他們都是著名的高道,不僅是修道人榜樣,也是社會大眾的楷模。在這裡還要提出一位現代人士的事跡,為與會有緣共用:中國道協曾有一位經歷磨難的王偉一秘書長,他不是道士,而是一位老革命,上世紀50年代,他機緣巧合,到了初創的中國道協;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有人探尋他對磨難歲月的認識心路,王老很平靜地説:“我們現在已踏入人生的晚年,為人民工作的時間不會太多了,還有多少時間去糾纏過去呢?”他説:“要向前看。”
請見拙作《這是大寫的人生》。
他還對我本人説過:“人的一生有得意也有委曲,得意不能忘本,委曲要能忍受。不要不服氣,更不要硬頂。”
請見拙作《令我難忘的人》。
我覺得這種坦然就是“修道”,這就是王老的修為和境界!這位老先生十餘年前即已羽化,我會任會長為他題詞“死而不亡”
《道德經》第33章內容:“死而不亡者壽”。
以讚之!人品、人格的超越和提升,才是真正意義上人生境界的不斷完美!當然,這在理論上説較輕鬆,實際中做起來,當然非常不容易!這就需要在修道中不斷提升修為和境界。嬰兒呱呱墜地之後,人就在不斷地失去童真;這個五光十色、五味雜陳、五彩繽芬、紛繁美妙的世界,試想處身其中的人,肉骨凡胎、七情六欲、私心雜誌與生俱來,何去何從?僅憑自然而然的機緣和造化當然不行!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