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2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佛道二教之異同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9-24 09:35:0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我國文化自兩宋以降,儒道釋三家漸形合流,儒家之言天道,嘗採道家之說,道教全真等派兼溶儒釋部份學說,而佛教北傳我國,自始即將老莊思想溶入佛理,因而中國佛教乃得獨立於佛
   道佛二教長久以來我國傳揚,流佈既廣且深,成為中國文化之重要組成部份,雖與儒家鼎足而三,但實互通互用,故在民間之普遍現象,則兼容並蓄混同運用, 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影響深遠。但道佛二教畢竟產自兩不同地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今民間有人倡言二教同源,其實大謬不然。   道教產於中國,在自己國家土地上發展,已經溶入人民的生活文化之中,獲得人民的一致認同,毋需一如外來文化之不免入境隨俗移花接木。道佛二教雖在民間 雜揉,但有其基本上之不同,以下茲就道教之特性略言之: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融合了道家的思想,陰陽家的學術及神仙家的方法為成教要件,是華夏古宗教的繼承者,具有我國人文思想的特有性格。

  宗教厥在探討「人從那裡來,又往那裡去」的問題,每教說法各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皆源於道,人自然是其中之一。一個生命體的組成,來自三 方面:第一他的肉體,也就是形和質,是父母精血的一部份,以及屬於地的陰氣。在母體內一月稱之為胞,二月為胎,三月為魂,四月為魄,在他受生之中,均靠三 元之氣養育結形,至九月而神布,氣滿而能聲。第二是至十月時因氣的聚足而降生出世,在母體的時候,他需要的氣,是經由母體所供給的,降生之後由他自身吸收 自然三元之氣而繼續成長,故經過生、壯、老因氣散而死。第三,他的本命元神則降自北斗,亦即是來自於天的陽氣,子年生人來自貪狼星座,丑、亥年是巨門星 座,寅、戍年是祿存星座,卯、酉年是文曲星座,辰、申年是廉貞星座,巳、未年是武曲星座,午年生人屬破軍星座,由於本命元辰來自北斗各星座,因此道教在儀 式上就以朝斗為最重要的科儀之一,希望藉禮斗的舉行而祛除生命路途上的厄難和障礙,而使來之不易的生命,多一些保存在世間的機會,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沒有 活第二次的可能,道教因此就將組成生命的精氣神中的神,分為陽神和陰神,而陽神即為來自於天的陽氣,稱之為魂,陰神就是來自於地的陰氣,稱之為魄,魂魄結 合才是生命,軀體只是生命之舍,魂魄都寄居在我們體內的五臟六腑之中,分別主宰人的七情六慾和是非善惡,而成為人體的司過之神,當一個生命因氣散而亡故之 後,每七日即散去一魄,四十九日七魄散盡,魂魄分離,這時魂的氣盛者上天為神,魄的氣盛者,留在地上為鬼。因為道教希望人人都能保存生命,並且不主張世人 放棄生命尋求解脫,所以在人的軀體死後,於每七日散走一魄的時候,在道教儀式中有做七的規定,目的是不讓七魄散去,並且在七中分別為死者懺悔、贖罪、解 冤、還債,最後還要水火煉度、陶魂、鑄魄、聚形合命,助其昇登天界,而做到保存真正生命的目的。

  由於道教的宇宙觀,生命觀和人生觀,有道教獨特的觀點,和道教的本土文化背景,因此道教就有了以下的五大特性:

  【道教的第一個特性】:氣是萬物的本源,道經指出,約在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尚未形成,那時無象、無氣、無形、無質,而第一個產生的就是氣,稱做「元 始祖氣」,其後經過龍漢、延康、上皇、赤明、開皇五劫開圖,五個時期的滅生變化,方始由一團混沌而陰陽判分,化生五行而萬物肇始,且無不蘊氣而生,無不秉 氣而存,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中,內修就是煉氣,因此氣就是道的本體之源,而道教的基本概念,就講「天、地、人,三者合一」,也要求修者做到「精、氣、神三 者合一」,以與道合德,也就天人合一。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道教的生命觀就有了「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貴命觀念,並且產生了長生不死的理念,也是道 教徒唯一以自力克服自然的靈功夫之實踐,基上要求,道教就有了許多長生的內煉方法,但煉氣雖然可以延生,如果沒有外德的補助,還是不行的,外德就是發諸內 而行諸外的善舉,是行德而不單僅守德,而且要為善不欲人知。

  人若是有功,固然可以增紀,有罪就要奪算了,換句話說,道教是不允許,也不姑息做壞事的人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亡,雖是精 神和道德的延伸,祂對生命的價值觀,早就做了肯定,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死的是肉體,而不亡的,卻是真正要保留的,歸根覆命與天地同在的生命。

  【道教的第二個特性】:是確認「萬物有靈」。一切的事物各有主宰,是我國古宗教的基本思想,道教既然繼承了華夏的古宗教,在崇拜上自然一樣,舉凡天 地、斗極、五方、八位、山川、社稷皆各有神,尤其對人類的言行,更有各類的司過神,如值年有值年的太歲,值月值日值時各有功曹,而且還有過往的巡察之神, 和隨著人體的三屍神,隨時監視和紀錄著各人的一切言行功過,中國人普遍存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即是基因於對道教的這種認知,並且對我國的社會秩序,發 生過長時期的安定作用,迄今亦然。

  【道教的第三個特性】:就是「崇德報本祭拜祖宗」道教認為,我們生活所需要的條件和物質,無不來自天地,淵於自然,天地給了萬物生存的空間,和繼續生 存的條件,因此,天地是生之本。我們的領袖和師長,是領導教化,推行進步的樞紐,是發展生存的動力,因此,君師是治之本我們傳宗接代、繁衍族類、保存生存 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祖宗是類之本。若無以上的三本,我們如何繼續生存,如何保存生存,如何發展生存,為了報此三本,所以道教規定教徒要設大道真像和 祖先神主,同時敬神和拜祖,所以中國家庭之中,大部份都設神龕和祖宗的牌位,也有些家庭則立「天地君親師」的總位,充份的表現了崇德報本的精神,成為中華 文化之最大的優良特色之一,而且歷史上對國家、地方有貢獻者,以及各行各業的祖師,道教徒是都要崇祀的。

  【道教的第四特性】:就是道教講究飄逸自由,世間就是洞天福地。凡屬宗教,都是尋求解決人生未可知的問題,引導眾生去惡向善,佛教要人人擺脫人生道路 上諸般苦趣,而到達極樂世界。耶教要人懺悔除去原罪,而去天堂回到主的身邊。道教則是在現實的世界上,建立一個極大而沒有罪惡、沒有災害、公平、和諧的樂 園,人人都可以在這個虛靜自由的樂園中,依據道教的理念,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安居樂業,甚至長生久視與天同壽,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因此道教言有 不言空,言樂不言苦。道教所指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國內十分秀麗的山川勝地,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就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 活在一起,一同當神仙,因此道祖老子,就要求道者「同塵和光」,不要離開人群,不要製造階級。

  【道教的第五個特性】:就是感應和承負、感應即是凡人為善為惡,只要一有念頭,上天立即就會知道,並不是俟你有了行為,才逃不過上天的法眼,而是有感 即應的,俗諺:「為人不做虧心事,未曾舉意神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亦是導因於道教感應承負的道理。當然,任何宗教的教徒或是信徒,他 所追求的無非是現世的安定,和未來的果報,其他宗教認為,人在世的一功過善惡,最後的禍福報應,都由各人自己擔負,好人固然可以得福報,罪大惡極的就會永 劫不復淪為異類。道教則謂人之為善為惡,若果報不及己身,則由子孫承負其禍福。河上公註說:「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正,其德如是,乃有餘 慶及於來世子孫也」。想爾注亦說:「傷殺不應度,其殃禍反還人身,及子孫」其意是說,傷害別人者,如果不能得到度世,將會得到惡報,而且還可能禍延子孫, 抱朴子亦云:「但有噁心而無惡跡者奪算,若惡事而損於人者奪紀,若算紀未盡自死者,皆殃及子孫。」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中說:「人能修行,執守教戒,善 行積者,功德自輔,身與天通,福流子孫。」惡事的報應可在己身和子孫,善事的報應同樣的及於自己和子孫,所以養生延命錄又說:「人修善積德,而還其凶禍 者,受先人之餘殃也;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蒙先人之餘慶也。」基於以上的立 ,福盡必報。」的流諺,以詮釋道教承負論點,承負者,承先負後,繼承負責之謂也。

  道教是一個古而龐大的宗教,在歷史上曾經極度輝煌過長久的時間,並不是偶然的事情,道教的教義很多,但中心義歸納起來就是「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靜 無為而臻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就是說道徒的終極目標,是在求得自身精氣神的三者合一,再去與天合德,而成為天地人的三者合一以保有永恆的生命。遵天法祖 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思想來源,遵天者法自然也,作為固有宗教的道教,自然以這四字為基本的觀念,並且依循這個目標去實踐,利物濟世就是教徒實棧道教行為的基 本指標,利萬而濟眾生也,清靜無為是由思想,實踐所要求的一個境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修道的人,不但要在生命上下功夫,同時也要在修性上積功果,做到修 德的要求,這就是內外雙修。所謂內,是指命功,是生命上的靈修,外,就是德性上的實踐,是心意和行為上,合乎道教倫理的生活規範和度世的作為。

  宗教的主要功能,不但要解決人生的問題,同時也是傳遞文化安定社會的主要力量。更有保全民族的功用,人既是萬物之靈,就必須對生命的本質有所認知。因 此人對生命的處理和控制是否得宜,不但關係到自身的存毀,而且也關係到社會安危。也因此,宗教上就必須在生命價值上有所主張,當然,我們對生命的處理和控 制,過分的放縱或抑制,都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但是我們一定要人們知道「明是非辨善惡、去獸性、保人性」希望全體人類都能夠止邪,絕惡,使舉世到祥和,這 方面道教有獨立見解。

  關於道佛二教之異同,其牽連至廣,除將道教之基本理念概略說明如前述外,對於佛敘之思想教義則難置喙。但就一般現象而言二教基本差異是,道教相信感 應,主張修心煉性。佛教主張果報,相信明心見性,道教徒希望長生久視得道成仙,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常住極樂世界,道教是多神教,並且有人格神的崇拜民族 色彩濃厚,佛教基本上採無神論,出世思想濃厚,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為道士女冠祀神闡教之所,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則稱元君、 母、後、妃、夫人,護法神稱靈官、天君或元帥,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大王、千歲或王爺。信者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 子或仙子,神職人員名曰○○仙官或仙卿或上卿,出家則蓄髮留姓,用法名而冠以本姓,以拱手為禮,不合十,儀式稱為齊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行功滿稱為飛昇或 羽化,家居時應設神位及祖先位。佛教以寺、庵、蘭若、精舍為僧尼禮佛修持之所,禮拜對象為佛、菩薩、羅漢,護法為韋陀及伽藍,信者以皈依入教梯,出家則去 髮去姓而改姓釋,號稱三寶弟子,功行圓滿則曰圓寂或涅槃,教儀稱曰佛七或法會,以合十為禮,口稱阿彌陀佛。

  由以上的認識至少可以判別道佛二教基本上之差異,我國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之態度。嘗以兼容並蓄為慣常現象,以故在民間道佛二教之信眾,有至為嚴重之重疊 情形,也產生了正反兩面之不同效應,此在宗教文化上確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有待各界高明共同努力,不但讓二教能夠共存共榮,也讓二教保持原有面貌和文 化。




轉載自  群聚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02:0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