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7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1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竹馬舞主要流傳于五華縣北部的新橋、岐嶺、華城、雙頭、潭下等鎮,五華竹馬舞歷史悠久。據《五華縣志》記載,竹馬舞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帶,明末清初傳入五華北部,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五華竹馬舞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原新橋鎮(現並入華城),竹馬舞代代相傳綿延不息,鼎盛時期曾有演出班子22個,遍及每個村寨。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乘改革開放春風,民間傳統藝術得以複蘇,新橋鎮每個村都有一支竹馬舞演出隊,新一村民間藝人李宗強的家庭竹馬舞演出隊經常在元宵節期間穿村過寨到周邊地區表演。2000年新橋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竹馬藝術之鄉』稱號。
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五華竹馬舞起源于古典神話《封神演義》,表現周王伐紂時,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奇異姻緣故事。說的是姜子牙施展法術,以旗桿竹扎成竹馬,以綠竹制成鯉魚燈、雞燈、鵝燈、鴨燈等為迎親禮品,命善土行的土行孫推彩車,鄧嬋玉坐車中,稱為竹馬娘,命上大夫散宜生擎幌傘,為新娘遮陽,西岐將官武士,騎著竹馬,吹吹打打,前往迎親。他們抵達鄧營後,戰勝伏兵,終成土行孫和鄧嬋玉的奇異婚事。現在的五華竹馬舞,保持了竹馬舞的制作和表演的傳統性,歌頌純真愛情等思想內容。
竹馬舞的道具除竹馬以外,還有輿車、浪傘、鯉魚燈、雞燈等,竹馬一般用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紙,縫布圍腳,中間上下穿空,舞者主其中,系竹馬于腰上,手提韁繩,如騎馬狀。舞時,表現騎馬徐行、疾馳或跳躍,動作既輕松活潑而又威武雄壯。兩匹馬時分前導,時分兩側,示其武士護衛身份。表演時,『馬』走,『車』行,『旗』飄,『傘』轉,鼓樂齊鳴,歌聲響亮,很有節日喜慶熱鬧氣氛。音樂曲譜為熱烈奔放的民間小調,配以元宵觀燈為主要內容的歌詞。如『正月里來是新年,弦簫鼓樂鬧連連,普天歡慶元宵節,家家結彩又張燈』(新年調);『龍燈鳳燈高三層,層層鑲有七盞燈,金龍金獅玉麒麟,百鳥朝鳳舞翩躚』(觀燈調)。演出場面宏大,角色眾多,詼諧風趣。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竹馬郎穿袍騎竹馬,竹馬娘搖扇坐輿車,醜婆手執羅帕張口笑,醜公彎腰手推車,侍女打幌傘,俏妹頭頂六畜燈,俊男吹,全體演員載歌載舞,表演中不斷變換隊形,精彩場面令人過目難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