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7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1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粵東客家山區的梅縣、大埔、興寧等縣,有一種廣為流傳的曲藝形式——五句板山歌。這種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舊稱『乞食歌』,因為演唱者多轔沿門托缽祈求布施的乞丐。由于『五句板』每首歌由五句歌片語成,解放後被正名為『五句板』。
『五句板』的演唱者,手執四塊竹板,有節奏地連迭打擊竹板,以作前奏(每首歌後有間奏),旨在引起人們的注意,聚集聽眾。它有悠久的歷史,四十上下年紀的人,一般都能唱上幾著。『五句板』歌詞純清新、通俗易懂、妙語雙關、形象生動,並有一定調式。唱起來朗朗上口,音韻悠揚,聲情並茂,優美動聽。
『五句板』多作長篇敘事,每篇數十首至百余首不等,如舊時《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等,都是民間喜聞樂唱、傳誦不衰的長篇歌本。
『五句板』表演形式靈活,可獨唱(夾帶道白,如同說唱)、說唱。解放後,文化部門曾把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授以新編五句板各種歌本,宣傳國家的時事政策、法令,歌頌好人好事。演唱形式又發展為群唱、聯唱,並配以民樂伴奏,效果甚佳,因面成為一種最受歡迎的宣傳演唱形式『五句板』;演唱者可歌詞內容、變化音調,唱出悲傷憂怨、慷慨激昂的各種複雜感情。
解放後,湧現了不少有成就的優秀藝人,台大埔文化館山歌師余耀南、張照英,梅縣的湯明哲,都是省內外知名的曲藝明星。『五句板』山歌,有人譽為生長在粵東客家山區的一朵絢麗的山茶花,真的當之無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