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2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8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中堂 劉太希

中堂
書法
墨、紙本
98 × 35cm
不詳
作 品 賞 析
字形細瘦延長,起筆與收筆之間以筆尖輕輕挑起,具有細膩、內斂的特色;行距寬闊,在有次序的直行排列中,組構成整潔的篇章結構。字裡行間舒散細瘦的線條,歪歪斜斜的字體,字體大小抒發出作者的情感而隨意變化,傳達出文意中虛散無奈的情懷。尤其全篇中最後一個「風」字,結體疏放、重心傾斜,虛瘦的線條呈現出虛無飄渺的氣息。(文/李幸潔)
釋文:談兵縱滴愧吳蒙万卷圖書誤乃公樓上元龍看意氣座中屠狗是英雄種桃道士狂猶昔射虎將軍老更窮四十八年孤客淚痛隨熱血灑秋風
藝 術 家 小 傳
劉太希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卒於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享年九十一歲,江西省信豐縣人。父親是前清翰林,先後曾於廣東與江西任縣令達四十年之久,先生生於書香之門,天資穎悟,早歲即發奮勤學,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大陸淪陷後,無心仕途,轉任教育工作。民國四十五年,自新加坡來台任教。先後任教於師範大學、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主講詩經、春秋三傳、先秦諸子、楚辭等課程。講學於國內、外各大學達半世紀之久。先生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一生讀書,學富五車,著作等身;計有《詩選注》、《詩經概要》、《楚辭淺釋》、《無相庵詩選集》、《無相庵雜集》、《竹林精舍詩》、《千夢堂文集》等。先生乃少數能身兼詩、詞、書、畫四絕者,凡喜好文史及藝術之人士,無不知先生大名。 先生之書,風骨清秀俊雅,誠屬文人翰墨典型。先生曾論其學書經驗道:早期取法六朝造太希像記,絕去俗根、俗跡。以造像記筆法,全用舖毫,可便於篆隸入門。先生以為臨篆書應取法漢隸,得以純樸古茂,富於變化,不致失於庸俗、纖弱。至於隸書,首推《孔羡碑》,以其能放、能收、能虛、能實,結構純靜,筆畫強悍。先生以紮實的漢魏風骨注入行草,又憑恃深厚的國學涵養,悠遊出一片萬歲枯藤般偃仰有致的高古天地。漸翁王壯為稱其書:「下筆直入明人境界。」雨庵汪中亦謂:「太希先生中小字,下筆如行雲流水,絲毫無煙火氣。其布白之美,意境高雅,時下無人能出其右。」先生畫境孤高不群,題詩作畫,皆任其天籟,一切順乎自然,從不矯情做作,無論人物、佛像、山水畫,用筆雅致,書卷氣濃,意境出塵,乃典型文人畫風範。文人畫,始於北宋蘇東坡與米芾父子,文人本其雄厚的書法造詣,託情寄性於楮素,不求形似,往往只在於抒發胸中逸氣。故文人畫常是順手拈來,即興作畫,並題詩於畫。畫為詩作,詩為畫發;詩無畫不足以成,畫無書頓然失色;二者互為表裡。先生承襲人畫傳統,以其詩、書之深厚造詣,融入其畫中,雖謙稱戲墨,實乃合詩、書、畫三者於一爐,內在性靈之呈現。今觀先生之畫。不禁令人激發「想見其為人」之歎。 先生太希於諸子百家,無不精通;知識涉獵,既廣且精。作畫題詩,信手拈來,文辭高雅,適得其分,一生博雅多才,自成風格,實為後學之典範。(文/陳宗琛)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