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6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0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帝國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族群的語言、風俗以及認同意識均受到官方的壓抑,臺北地區客家住民的族群認同亦持續隱不而彰。
在1970年代前,臺灣各地客家庄的空間角色與形式,大抵延續日據時期的地域性結構,直到1970年代後,在工業化與市場機能的運作下,開始出現不同的面貌。
戰後臺灣工業化發展的基本策略,大致有三步驟,先是以農地改革的方式來穩定農村社會,繼之組織農村社群使其更有秩序地推動農業增產,最終則將農業剩餘轉移至工業部門。這種建立在「以農養工」的結果促使了臺灣區域空間朝向不均衡的發展模式,加速了農村聚落的凋零與文化解體。
由於臺灣島內的客家族群聚落,大都位居臺灣空間的邊陲地帶,在經濟結構上呈現了高度的農業社會特性,隨著農村的沒落以及都會地區的形成,農業地帶的客家在戰後臺灣的工業化與都會化潮流中,又展開新一波的移徙。
前臺北縣是臺灣境內非常明顯的一個「移民接收地」,其遷徒率從民國50年開始到79年均呈成長趨勢,在民國60年代更是高峰期,是全臺灣的最高,凸顯了臺北縣吸收移民的性格。
臺北縣吸收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50年代中期,而在60年間開始出現大量湧入的趨勢。從歷史人口遷徒的資料可以看出,有三個「移入潮」的階段。40、50年代主要是從隨政府從大陸遷臺經臺北市移入的外省籍移民(外省移民期),60年代則進入以臺灣其它縣市移民為主的階段,尤其是中南部縣市(島內城鄉移民期),到了70年代則明顯又以吸收臺北市移出人口為主要管道,呈現大臺北都會區內部的遷徒特性(都會內部移民期),但是臺北市與臺北縣之間也有人口交流的現象。這三個移民階段的存在構成了臺北縣住民多元化的性格。
二次大戰之後,臺灣島內發展迅速,出現「城鄉移民」互動頻繁的關係,臺北成為中南部、東部「鄉下人士」北上發展鴻圖與實現理想的所在,大量「城鄉移民」向臺北地區集中,試探一展長才的空間與機會。
臺灣內部的客家移民臺北現象,約可分為二種:
光復前後的前進臺北。在臺灣光復(二次大戰)前後,原新竹州客家人結伴 到臺北周邊鄉鎮工作,他們向當地地主租田耕作或製茶、焗腦代工維生,其後適逢國民政府「三七五」減租及土地放領政策,從佃農搖身一變為自耕農,擁有自己珍貴的山林或土地。
民國45年左右,臺灣之重心嚴重北移,臺北地區之工商發展突飛猛進,都市與鄉村的距 離也跟著交通聯絡的發達而拉近,大量客家移民又來到臺北城,在此成家立業,辛勤奮鬥。
所謂「臺北」,包含前臺北縣與臺北市,在都市生態發展上,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大都會區域,不論在產業發展分工和居民流動空間 均呈現這種都會性格,但以臺北市做為核心優勢的地位則至為明顯,形成一種「核心—優勢」和「邊陲—依賴」的發展格局。整體來說,臺北縣雖是一個移民接收地,但縣內29個鄉鎮也出現自成一個有軌跡可尋的縣內移入與移出的模式與系統。位於北宜山區、北海岸與東北海岸的鄉鎮是人口外移區,而在臺北市西南方的鄉鎮則是人口移入區。在這些移入鄉鎮當中,又可分為三類高峰時代的移民城市;民國50年代是三重、永和、五股;民國60年代是板橋、中和、新店、新莊、永和、泰山、鶯歌;民國70年代到80年代則轉移到樹林、汐止、土城、蘆洲。這在不同時代形成的三類型移民區域,正可去追溯臺北縣的外來移民開發史和空間分佈的型態,也就是越是接近臺北市中心的開發越早,越遠的相對就越晚。
目前定居於臺北縣的客家鄉親多係1950年代前後,從桃園、新竹、苗栗及六堆、宜蘭、花蓮、臺東、雲林等地遷來,分散居住於各鄰里之間;客家鄉親離鄉背井來到臺北縣,為本地的現代化與繁榮進步,發揮了勤奮、合群的精神,一年又一年,創業有成,安居樂業。
在前述的客家移民潮流中,做為製造業、加工業重鎮的臺北縣地區,提供大量工作機會及創業時機,還有較佳升學的管道,各地客家民眾紛紛湧入。
根據實地調查,許許多多年輕客家子弟來到臺北地區就學或就業,成為基層的勞工及主管,在工廠中發揮刻苦耐勞的精神,日以繼夜辛勤打拼、創造企業利潤,在下列工廠中聚集較多的客家勞工移民:
新莊地區:化成路「南亞塑膠新東廠」、「勤益紡織」、「鴻福紡織」,新泰路「信華臺鐘毛紡」、新樹路「華新麗華電纜」、「中華電纜」、中正路「鈴木機車」、「新亞電器」等,二重埔「太平洋電線電纜」、「味全公司」,以及散佈於各區的中小型針織、塑膠、沖床、模具加工廠等。
泰山林口地區:「臺灣塑膠」、「南亞塑膠」、「美寧」公司等。
三重地區:二重埔【太平洋電線電纜】、【味全公司】,以及散佈於各區的中小型塑膠、沖床、模具加工廠等。
板橋土城地區:【遠東紡織】、【大同公司】及一些電子裝配廠等。
新店地區:【臺灣通用電子】公司等。
樹林地區:鐵路局、木材加工、針織廠等。
五股地區:染整廠、冷凍廠等。
汐止地區:鐵路局、臺灣煉鋼廠等。
客家子弟在都市中的營生方式,主要是靠後天的努力,為追求穩定、避免冒險的價值觀促使他們步入工廠成為職業勞工。至於投入工商領域者,務本踏實的製造業也多於貿易、服務、金融等行業,傳統倫理觀念使得客家人都能成為認真盡職的好員工,並逐漸在此地生活定居下來。
臺北縣客家人口數之實際估算,目前各鄉鎮市客家人口以板橋、樹林、新莊、中和、新店、三峽等較多。唯較可靠的估算方法之一,係根據各鄉鎮市客家社團的統計和當地說法,部份尚未成立專屬社團組織者,則有待進一步查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