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0-30
- 最後登錄
- 2025-7-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882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174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臺灣之製造綠茶亦始於日據時代,當時主要供給在臺日人飲用,遲至1919年始有出口,但數量微不足道。
二次大戰後,臺灣綠茶才開始有發展。首先,1948年引進中國炒菁綠茶(珍眉、珠茶)製法,次年1949年即有近120萬公斤輸出至北非,開展臺灣綠茶在北非的市場。1952年,輸出量增為四倍達615萬公斤,超越其他茶類;1963年再增至627萬公斤,佔該年臺茶總輸出量46%。臺灣炒菁綠茶主要市場在北非的摩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及西亞的阿富汗等國,可惜市場到1986年左右,被中國綠茶所奪,影響巨大。
另外,1965年又引進日本蒸菁綠茶(煎茶)製造技術及機器設備,開始製造煎茶銷往日本。煎茶輸日本數量由初期(1965-1968)約100萬至300萬公斤,逐漸增加至700萬公斤以上,1973年更高達1,200萬公斤,製造煎茶工廠達120家,此一時期為臺灣煎茶外銷日本的黃金時代。之後由於日人轉為風行飲用烏龍茶,日商同時也在中國投資生產煎茶運回日本銷售,於是臺茶輸出量逐年下降,至1990年以後,減至100萬公斤以下。
綠茶在1961年至1983年約佔臺茶總輸出量的60-80%,是此時期臺灣最主要的外銷茶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