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8
- 最後登錄
- 2025-5-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8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316
- 相冊
- 0
- 日誌
- 123
   
狀態︰
在線上
|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5-02-09 07:17
本文以強勢美元發展,開啟討論內容;最後發現:一、近期需慎防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已由谷底反彈,可能已開始反應美國聯準會(以下皆稱:FED),升息或所謂貨幣正常化措施。二、不過問題最大仍是歐洲經濟,因為本文從歐洲央行(以下皆稱:ECB),此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下皆稱:QE),其所有可能策略意圖研究後發現,歐洲有三大問題,而目前所存在債務沉積、及其所引發之通貨緊縮(以下皆稱:Deflation)問題最迫切。三、而ECB此次要以一年半,每月600億歐元在今2015年3月推出QE政策,可能只能夠先行解決債務沉積與Deflation問題。文中概算過,若要進一步完全解決失業問題,則必需至少降低約2.65%失業率,要多次QE。四、本文由研究中發現,歐盟自然失業率至少應為7.15%。歐盟執委會預估,2015年歐盟失業率為9.8%,明2016年為9.3%。若ECB之QE政策有效,且其速度能如FED之快,則最快也要在2020年,歐盟才會脫離Deflation。五、對此本文相當憂心。試想在這至少五年中,ECB要動用多少次QE?歐元匯價又將如何劇烈波動?六、讓我們更煩的是,雖然歐元匯價已貶破貨幣危機臨界值、即1歐元兌換1.2美元。但在以上諸多相關事實推論下,本文認為歐元匯價長期貶值趨勢還尚無止境,全球貨幣戰爭還難以說再見。本文杞人憂天,我們也相當憂慮,若ECB持續對QE執迷不悟,最後全球貨幣外匯市場可能會被搞垮!
貳、強勢美元有利美國有效需求、但不見對金融市場有利!
強勢美元顯然並未推動美股強勢;這已成為近一季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現象。美元之強勢:一、最初來自全球金融外匯市場變動。最主要仍肇因ECB,為挽救南歐諸國長期主權債務危機,自2012年6月中起持續推出寬鬆貨幣政策。二、雖然FED之QE,早在2009年3月就先行執行,且已在2014年11月執行完成。至今數據顯現,其對美國就業市場的確立竿見影。至上個月2015年1月,已使美國勞動市場失率由2009年最高峰11.9%,降至2015年1 月5.6%。三、但歐洲經濟仍然不振,區內因各國財政與經濟發展結構不同,產業競爭力相差懸殊;因此自2012年6月中以來,ECB至少兩大次寬鬆貨幣政策,如透過2012年6月中「購債政策」,與2014年6月16日「負存款準備率政策」,多已挽救主權債務危機,但仍無法解決各國經濟成長低迷之Deflation問題。四、因此ECB就在今2015年1月22日宣告,將自今年3月起進行每月600億歐元之QE政策、ECB要將這600億歐元,以不同比例分配灑在各國貨幣市場上,希望能夠改善各國債務沉積與Deflation問題,因為債務沉積是Deflation之原因。
自2014年11月後,美國總體經濟復數據佳音頻傳,景氣顯著復甦;因此FED已擬將在2015年中升息。但因歐元急速貶值,引發貨幣戰爭;自2015年1月15日起,瑞士央行宣告期法郎匯率、與歐元脫離聯繫關係;繼而丹麥與加拿大、澳洲等國家也以各種貨幣政策,鞏固自己匯率利益,截至目前為止約有12個國家以上,與弱勢歐元切斷關係;全球外匯市場原本就牽一髮而動全身,現因歐元大貶而亂成一團。這些國家貨幣政策調整,不僅不會弱化、而卻更會間接使美元更有強勢依賴。強勢美元有助於美國經濟內需有效需求,由圖二,美國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曲線圖檢視;2015年1月之數值已由2011年中谷底開始,由54.85點爬升到98.1點;由曲線圖之趨勢來看,以2014年中爬升速度最顯著。
但強勢美元對美國資本市場,未必全偏向利多;最主要原因還是在,市場經濟與資本市場兩者效率不同。資本市場、尤其是股與債市,對所屬經濟體貨幣政策,可能帶動之市場利率趨勢反應最敏感。早在2014年、消費者信心指數爬升中,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已先攻過17,000點;而債券市場更早在2013年中,多頭大循環就已先走完多頭主升段。雖然目前全球資金轉向美元絡繹不絕,但目前美國境內兩大資本市場,其中股市呈現盤整狀況;道瓊工業股價指數,自美元指數確定突破80點,即7月14日時為17,100.18點,至今美元指數已達94.698點(2015年2月6日),道瓊工業指數為17,824.29點 ,漲幅只有4.2%。而同一期間中,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由2.52%跌至1.95%,其價格上揚幅度約為0.57%,這等同兩碼以上獲利。以股、債市兩市場之個別報酬標準,即單位風險下之報酬率比較下,我們認為美債投資報酬率比美股要相對顯著。在QE結束後,股票之投資風險顯然遠高於債券;因此在投資動機上,需要有較高必需報酬率(Requirement Rate),股價指數才能再向上攻堅;顯然美元強勢,對美國資本市場正面效果,低於QE政策。
叁、十年期債殖利率已開始反應FED升息了!
就在檢視美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圖時,我們意外發現一項值得注意議題,就是自2014年12月22日ECB暗示,在今2015年初要推出QE政策後。美政府十年債殖利率就由2.256%,跌至2015年1月30日1.64%。由周曲線圖四細心再檢視,其殖利率近期卻巧巧又彈升回到2月6日之1.955%。此一指標債殖利率趨勢,帶給我們兩個訊息:一、由於ECB宣告歐元QE規模,顯著大於市場預期,因此在1月22日後,債市殖利率持續反應此項利多。換言之,在1月22日前市場預期,ECB之QE應為每月500億歐元規模,因此當時債市殖利率跌幅反應不足(Under Reaction);但在宣告後卻發現QE規模遠超過預期,今2015年3月起每月600億歐元,因此宣告後繼續反應。二、由於近期全球各國進入貨幣匯率大戰,除ECB外各國央行幾乎快到,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之貨幣或是匯率手段,目標多是針對歐元而來。歐元是全球第二大貨幣,當時在美元氾濫成災歷史時代中,歐洲貨幣曾是全球外匯市場中流砥柱。國際貨幣基金(以下皆稱:IMF)將德國、英國及法國貨幣,次列於美元之後,編製特別提款權(以下皆稱:SDR,Special Drawing Right),後則整合為歐元;SDR被稱為紙黃金(Paper Gold)。但目前歐元遭遇,卻如同當初美元氾濫窘境重現。美元最後切斷與黃金之可兌換關係,而現在各國對歐元也避之唯恐不及,歐元若再這樣下去,可能重演美元因氾濫而成為國際貨幣危機。ECB其執行QE後所引發外部效果,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爆如此大波瀾,對全球外匯市場破壞力,遠比美國FED自2009年3月起,美元QE外部效果動盪程度還高。三、本文發現:(一)、在FED之幾次QE期間,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中、熱錢來來去去,影響陰影最大為亞洲新興國家,如印尼、泰國、台灣與南韓等。(二)、但目前對ECB第一次QE,就已經敬鬼神而遠之。想要與歐元一刀兩斷的國家,多是亞、歐、美開發國家,如瑞士、丹麥、加拿大、新加坡等國。2015年1月22日,ECB總裁德拉吉在開完貨幣政策會議,並宣告第一次歐元QE時;也暗示在一年半後,若有需要、可能會再持續進行第二次QE;對此我們有更深入之恐懼思考。
肆、此次ECB之QE只能先解決債務沉積與Deflation問題!
以主筆文長期觀查美國FED之QE政策發現:一、在第一次美元QE時,FED就將QE政策目標明確提出,就是要達成6.5%失業率與2%通貨膨脹。FED之美元QE政策,持續到第三次宣告後;再將目標進一步提升,將失業率進一步調降為5.5%。二、當時主筆文即不斷探討一個非常重要議題。就是在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理論上,美國該有的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到底應該是多少?三、因為我們擔心,FED若過度使用QE政策,渾然不知勞動市場已降到自然失業率;則在油價尚在高檔區時,再來的QE只會引發通貨膨脹,無益於失業率下降。
若將這些過程或思維,運用在ECB之QE政策之上,我們也有同樣問題:一、歐元區或廣泛之歐盟各國,它們的自然失業率到底是多少?如鉅亨網指標圖所示,到底是9.85%?還是更低?這應是ECB委員會經濟學家或是政策智囊團,在推出QE政策前就應該確實估算出來之重要政策目標數據。但我們發現,總裁德拉吉並沒有隨同歐元QE之宣告而宣佈此一目標。他只提到,ECB願意以2%通貨膨脹率,以一年半期間之歐元QE,來解決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及Deflation問題,但觸及失業率之內容相當少。
這就讓我們進一步想到兩個更深入問題:一、同樣是推QE政策,為什麼FED非常直接地就提到,標準的菲利普曲線理論之取捨,以通貨膨脹換取失業率降低。但ECB卻未清楚帶入此一思維?二、全球重要總體經濟學家中,有關Deflation定義為:(一)、第一位美國諾貝爾學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教授,對Deflation定義為:1、貨幣供給年增率、與經濟成長率及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三種指標全部下降。2、物價、工資、糧食、能源價格同步下跌。三、其它眾多與保羅.薩繆爾森同屬凱因斯學派之經濟學者們,根據他對以上之內容,了一個更簡潔之Deflation定義: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以下皆稱:CPI),連續兩季、即六個月下滑趨勢形成,就是Deflation。四、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學者費雪(Irving Fisher)認為,會造成Deflation之主要原因,其實就是債務沉積。也就是企業堆積很多無法清償的歷史債務,而該經濟體貨幣數量發行不足,且景氣繁榮不再、賺錢機會漸流失、消費需求下降。因此,在市場流通之貨幣多被消費者儲存起來,企業能從金融體系所得到的資金也只能用於還債、再剩無多;對資本支出已緩不濟急了,無法持續推進資本支出,促進經濟成長。
由以上各種實務與理論層面,探索ECB之QE意圖。本文針對1月22日ECB所宣告QE,的確有更長遠思考。我們認為,ECB可能只是要以首次QE,先解決歐元區債務沉積問題。我們應該這麼講,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可能已經過去,新增債務暫時不會再顯著增加;但債務沉積問題仍然存在。必需先解決債務沉積問題,才能再去擴大去提及失業率之降低,進而再談經濟成長。因此,ECB即將在2015年3月推出之QE,與美國當時FED面對美國總體經濟情況,顯然完全不同。
美國企業債務沉積問題相對較輕,因此美元QE政策對失業率降溫非常顯著。但ECB必需先解決債務沉積問題,才能再奢談失業率降低。換言之,ECB此次QE政策核心目標,還不是解決失業。當然,若在未來,即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間,歐盟勞動市場失業率也能顯著降低,那當然是兩全成美、錦上添花;但這可能性很低。由此已可預見,長期以往ECB之歐元QE政策,可能不會只有這一次,它一定會持續推動。再贅言一次,我們的觀點與想法是,ECB此次QE核心,是要先解決債務沉積問題;再來用第二次或三次QE政策解決失業問題;但因QE仍有部份內部效果,因此歐洲失業問題也可能隨此次QE獲得部份舒緩。由圖四檢視,在2009年金融風暴後,歐盟失業問題並沒有完全落底。隨著主權債務危機此起彼落,歐盟失業率由2011年約9.85%,爬升到2013年4月12.2%。我們再由歐盟失業率歷史曲線圖往前檢視,受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下,歐盟失業率由7.12%爬升到9.5%。由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推估,ECB經濟學家對於失業率觀點是,它應降低到至少9.85%以下。
伍、結論:ECB可能在2016年10月再推QE去解決失業問題!
本文認為:一、歐盟自然失業率可能落在7.12%、或2007年9月之7.15%之上。次一較高可能之自然失業率為9.85%,這兩數據將是未來ECB第二或三次QE全力要達成之政策目標。二、根據國內中央社2月5日來自布魯塞爾訊息;歐盟執委會預估,由於國際油價下跌;2015年歐盟經濟成長率為1.7%,而歐元區則為1.3%。兩重疊經濟體2016年預估則分別為2.1%與1.9%。三、且預估今2015年歐盟失業率為9.8%,而歐元區則為11.2%。2016年預估為9.3%與10.6%。四、本文因必需遵守資料之一致性,因此以歐盟為主要探討指標;若此則未來ECB在此次QE,解決歐元區債務沉積、及Deflation後;再來一次QE的政策目標,將會放在降低失業率上;即希望能將失業率由9.8%降低至7.15%。換言之,ECB必需降低失業率約為2.65%。
根據維基百科統計,2014年歐盟人口總數約為5.02億人,歐元區人口約為3.3億人,美國人口約為3.19億人:美國人口只為歐盟區57.3%。若將歐盟需所需降低之失業率2.65%擬化如美國,則相當於2.65*1.573=4.16%。換言之,若將ECB比擬為FED,則其必需要降低失業率為4.16%。我們回顧FED花多少時間在降低失業率上?我們深信,這必然不是一次、每月不到850億美元、一年半歐元QE政策所能解決。以FED借鏡,由2009年3月至今約為5年多。換言之,解決歐盟或歐元區債務沉積、Deflation與失業率三個有順序大問題,最短所需時間為5年以上、近六年;即由當今2015年至少到2020年後。若此,則這會是1歐元兌1.13美元之貨幣戰爭所能止住?我們為此問題感到非常煩憂!我們憂心全球貨幣外匯市場,再被ECB多次QE政策搞下去,不嗚呼哀哉、也可能只剩半條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