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台灣媽祖的母親意象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2-23 22:29: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台灣媽祖的母親意象


緒論



媽祖是台灣重要民間信仰。明末清初大批閩粵移民,自唐山過台灣,由於渡海過程艱難危險,海神媽祖成為渡海移民的心靈慰藉,且台灣地形四周環海,早期交通以航運為主,許多沿海居民依靠捕魚維生,因於對海洋的恐懼更強化媽祖信仰,因此早期台灣媽祖廟大都面向大海,彰顯媽祖的海神性格。

        隨著移民拓墾區域的擴張,與社會的發展變遷,媽祖信仰逐漸向內陸、山區擴展,而媽祖也不再祇是航海守護神,而因應產業與社會的需求,轉化為農業神、醫神、戰神、財神……。從移墾初期台灣媽祖神蹟中可觀察,媽祖重要神蹟涵蓋農漁養殖業,尤其又以降霖助農事最普遍,許多媽祖都有雨水媽、過水媽、潛水媽之稱;其次,消除瘟疫、病蟲害;拯救颱風、洪水、震災;為信徒醫病、護童的神蹟也比比皆是。此外,在清代媽祖有為官兵助戰、平亂、驅逐盜匪之說,二次大戰期間各地媽祖都有「接炸彈」、「救軍伕」等傳說[1]。媽祖在台灣已不僅是海神信仰,而發展為多職務、多功能之神祈,信徒幾乎凡事都向媽祖祈求庇佑,台灣媽祖已成為全能之神。

        台灣媽祖信仰盛行自清初,媽祖崇拜的普及源自移民渡海的需求、清廷的推波助瀾,但媽祖之所以成為台灣民間重要信仰,更關鍵的因素,就是媽祖的「慈母意象」。從台灣媽祖的稱謂、造型及民間傳說的神蹟觀之,媽祖已經由海神信仰轉化為母親之神,質言之,媽祖因具有母親的特質、慈母的形象,信徒會將對母親依賴感投射到媽祖的信仰,使媽祖成為「母親之神」,而普受百姓愛戴。

        媽祖的母親意象,並非宗教的「創世主」、「造物主」[2]的概念,媽祖並無創造宇宙萬物、宰御萬物的傳說,而是以「慈母的形象」,守護百姓庇佑信徒。每當人們焦慮不安、痛苦無助時,總是尋求母親的慰藉,而媽祖的意象正如同慈母般,溫和、慈祥、包容、關懷,可以撫慰每一個受創、不安的心靈。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或原始意象(the archtype/primor-dial image)理論,其中「母親原型」神話中的女神是其主要的形象表現。榮格的學生,德國心理學家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則提出「大母神原型」詮釋(Archetypal Great mother)是人類心理原始意象。

        台灣在漢人墾拓初期,移民唐山過台灣仰賴媽祖保護航行平安,來台之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和多災多難的環境,人民生活困苦、心靈空虛,又亟需母親之神媽祖的庇佑,因此媽祖信仰超越早期的海神信仰,如水仙尊王、玄天上帝;更取代族群守護神,如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保儀大夫、三山國王等神祇,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從媽祖的名號、造型觀察,媽祖是象徵母親的意象,質言之,媽祖就是台灣人民共同的母親。是信徒在「天上」的聖母,永遠眷顧著人世間的孩子。

        母親之神(大母神)也是許多宗教共同的現象,諸如: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度母(tara)、道教的王母娘娘、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都是代表「母親」的意象,這些母親之神也都是各宗教的重要信仰,無論任何族群、地域、宗教,慈祥的母親之神都是信徒心靈依賴的對象,即使在不同宗教中各有不同的名號,但兒女對母親的依戀則是普世皆然。



從媽祖稱號看人神的關係



媽祖原為「女巫」信仰[3],宋徽宗時因路允迪出使高麗,途中遇陣風得媽祖救援,平安歸來,徽宗乃賜「順濟」廟匾[4],媽祖正式由「女巫」崇拜轉化為神格。自宋高宗冊封媽祖為「靈惠夫人」;宋光紹熙元年(1190),以救旱大功褒封,進爵「靈惠妃」;元世祖至元18年(1281),封「護國明著天妃」。

        至明太祖時,封為「天妃」,明成祖則冊封「天妃」;清康熙22年(1683),因施琅將軍攻台,因媽祖助戰有功,乃加封「天后」,自此媽組成為女神地位之最高階級。康熙之後媽祖封號均為「后」級,且封號字數不斷增加,其地位倍受尊崇。

        無論歷朝對媽祖封號為何,民間顯然並未以官方正式「封號」天妃、天后稱呼,而是以「家人」般的稱謂,暱稱「娘媽」、「媽祖」、「媽祖婆」、「婆仔」、「聖母」、「姑婆祖」……。人神關係從神聖與世俗的對立,轉化為「親情倫理」關係,而這種關係的建立,正是媽祖信仰常民化的表徵,質言之,民眾並未將媽祖視為高高在上的「天后」,而是將媽祖當作家人般的親密,我們由民間對媽祖的稱謂,可以印證這種「倫理化」的人神關係,而這些稱謂都是以媽媽、祖母、婆婆等最親密的親屬稱呼,反映媽祖與信徒之間的親密關係。



一、民間對媽祖最早的稱呼



媽祖的官方封號自宋高宗冊封「夫人」,到清康熙封「天后」,一路扶搖直上地位愈來愈崇高,但民間則常會將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神,落實到人間,成為人倫關係。例如:王爺「公」、佛「祖」、關帝「爺」、七星「娘媽」、土地公「伯」、瑤池金「母」、觀音「媽」、「婆姐」等,藉親屬稱謂將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下放到人間、家庭,成為倫常親屬關係。

        媽祖在民間最早稱號是「林氏女」、「林夫人」、「神女」、「龍女」[5],意謂具有神通的林姓女子,當時神人關係並不熱絡。媽祖受封之後,民間稱呼為「娘娘」,如:天妃娘娘[6]、聖妃娘娘。娘娘是皇帝對妃子的尊稱,而稱娘娘之神並非單指媽祖,尚有七星娘娘、註生娘娘、女媧娘娘等。可見最初尚未建立「倫理關係」,信徒對媽祖雖尊敬卻不親密。



二、「娘媽」之稱謂



        福建地區稱媽祖為「娘媽」,早期金門、澎湖地區亦稱媽祖為娘媽,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原名即「娘媽宮」,爾後地名為「馬公」,明吳還初著《天妃娘媽傳》亦稱「娘媽」。《天后聖母聖蹟圖誌》言:「湄人則共呼之曰姑婆,閩人則統稱之曰『娘媽[7]』」。

        娘媽顧名思義是漢人對母親的稱謂,娘與媽都是指母親、媽媽、將神稱呼為娘、媽是人神的倫理化,象徵彼此關係之密切。

        許多學者認為,娘媽之「娘」是引自「林默娘」之「娘」字,媽則是對女神之尊稱,但媽祖本名是「林默」,娘是對女子普遍之稱呼,應非引用其「娘」字。個人以為娘應指「娘娘」之意,蓋自宋光宗至清康熙22年之間,媽祖均封為「妃」級,而民間尊稱「妃」為娘娘,應是「娘媽」之「娘」由來。



三、「媽祖」、「媽祖婆」與「婆仔」



        媽祖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稱呼,意指媽媽、祖母、祖先。清趙翼〈陔於叢考〉言:「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此言福建人稱神為媽祖,且遇危及呼叫媽祖則披髮而來,呼請天妃則整妝而至,恐將延誤時辰,因此一般均稱呼媽祖。

        清代文獻大都稱呼媽祖,如〈澎湖紀略〉「三月媽祖誕時,眾魚來朝。」、郁永河《海上紀略》「海神惟馬祖最靈。」、《裨海紀遊》竹枝詞有「馬祖宮前鑼鼓鬧」之詩句,註文則言「土人稱天妃神曰馬祖」「舟人大恐向馬祖求庇」[8],清代文獻中屢見「媽祖颶」、「媽祖會」等名詞,可見清代台灣已通稱「媽祖」,稱媽祖是以媽媽、祖母稱之,顯示神人成為親子關係,是將媽祖視為至親。

    所謂「媽祖婆」「婆仔」除指媽媽、祖母,又有婆婆之意,婆婆是女子婚後對夫婿母親之稱謂,亦為婦女在夫家最親密的女性長輩,稱「婆」則代表其年長,而非平輩或晚輩。當媽祖婆成為媽媽、祖母、婆婆時,人神之間即成為家人,不再是神聖、高貴的神明。



四、「姑」、「姑婆」、「姑婆祖」



    《福建省志》「天后傳」云:「湄洲林氏族人稱媽祖為『姑』」,「至今湄洲林氏宗族婦人,將赴田者,輒以其兒置廟中曰:『姑,好看兒!』遂去。去常終日兒不啼不飢,亦不出閾,至暮婦歸,各認己子攜去,神猶親其宗人之子云。」[9]此謂姑者意指「姑母」或「小姑」。意將媽祖稱為姑媽或丈夫之姐妹─小姑,自然會協助照顧宗親之子。

    姑婆是祖父之姐妹,姑婆祖則指曾祖父之姐妹,皆屬女性長輩。而稱姑、姑婆、姑婆姐者,均為林氏宗族,是將媽祖視為本家。台灣各地林氏家廟、宗祠多有配祀媽祖,稱為「姑婆祖」,且非奉祀在正殿尊位,而供奉在左右廂房,因為媽祖祇是林氏宗親、女兒,並非林氏的始祖,媽祖再偉大也不能僭越林姓祖宗。

        「姑婆」或「姑婆祖」是林姓家族對媽祖的暱稱,而林氏宗親有「姓林的媽祖顧子孫」之俗諺,意謂媽祖姓林,將會特別照顧林姓子孫。

        無論姑、姑婆、姑婆祖都代表親屬關係,稱為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強調林姓與媽祖具同宗之血緣關係,比一般信徒更密切。



五、聖母、天上聖母



        聖母、天上聖母是信徒對媽祖較尊崇的稱呼,意指神聖的母親、在天界的母親。正如天主教的「聖母」,基督教的「天父」,是神聖、超越的媽媽。凡人在人世間有生母,生我、養我、教我,在天界則有另一位聖潔的母親,永遠眷顧、護佑著她在人間的孩子,故曰「天上聖母」。

    「天上」有別於世俗、人間;「聖母」則強調其神聖性。人間的母親是凡人,能力有限,天上的母親則具有神力,可以庇佑兒女。

    信徒將媽祖當作在天上、神界的母親,彼此關係更加密切,母親愛子女是出自天性,媽祖庇佑子女也是自然之事。對媽祖信徒而言,天上的聖母就如同人間的母親般,永遠眷顧著她的兒女。



台灣媽祖的媽媽造型



    民間對媽祖的認知,普遍依照明末照乘和尚《天妃顯聖錄》之說,宋代文獻並未明確記載媽祖誕辰及飛昇年代,關於媽祖壽命,元明兩代文獻則言其「未三十」「三十餘」「室處幾三十載而卒」。此言媽祖飛昇時當在三十歲左右。而《天妃顯聖錄》則言明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宋雍熙4年(987)飛昇[10],由此推斷媽祖昇化時,年約二十八歲。

    媽祖未婚,二十八歲農曆九月九日飛昇時玉帝來迎接,這是民間普遍的傳說,因此大陸地區所塑造的媽祖金身都是年輕姑娘的造型,符應媽祖「未三十」的形象。大陸媽祖的外型,大都為年輕貌美瓜子臉、體型纖瘦、身材高挑,是二、三十歲未婚女子造型。

    台灣媽祖所形塑的造型則是臉部豐腴、體型福態、身材矮小的形象,年齡則多為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其形象並不符合文獻所言二、三十歲的未婚女子形相。

    兩岸媽祖造型共同之處都是溫和、慈祥的神情,然而,台灣媽祖明顯體型較胖、年齡較長、身材較矮小。整體而言大陸媽祖是年輕纖瘦的少女,台灣媽祖則是中年福態的婦女。

        台灣媽祖的造型縱使各廟均有差異,但大致上都是以雍容華貴的中年福態的婦女形象呈現,與大陸媽祖截然不同。質言之,媽祖在台灣不再是以海上救難的女神形象呈現,而是以母親的意象來塑造媽祖。

        台灣媽祖慈祥、和藹的面容如同母親的臉龐、雙眼微闔,呈仔細聆聽狀,就像慈母正傾聽兒女的敘述;體型微胖代表福相、穩重,帶給信眾安全感、信賴感。中年婦女與母親的年紀相仿,身材矮小則符合一般台灣人體型。

        台灣媽祖金身除鎮殿媽之外,鮮少為巨大雄偉的神像,因為媽祖並非高高在上、偉大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而是如同家中母親般親切、慈祥,因此台灣人就是根據媽媽的形象塑造媽祖,媽祖的造型就是母親的造型,媽祖所象徵的就是母親的意象。



肆、台灣媽祖的母親職務



媽祖原本屬於海神信仰,護佑漢族移民「唐山過台灣」,隨著移民拓墾區域的擴張,媽祖也進入平原,深入山區,繼續庇佑百姓。目前臺灣的媽祖已不僅是航海守護神。從台灣各地媽祖的神蹟觀之,移民初期,媽祖有助戰、平亂、除瘟疫、病蟲害、降雨、治病、救災等多重功能,現今媽祖又兼具婚姻、生育、護幼等母性職務,媽祖已由海上救難神轉化成溫柔、慈愛的母親之神。



一、媽祖庇佑婚姻、家庭



由於媽祖是女神,且具有母親之特質,因此信徒每逢私密之心事,常會尋求母親之神─媽祖作主,諸如交友、戀愛、婚姻之事,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會轉向媽祖求助。

        專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早期在台灣並不普及,由於國人對婚姻觀念保守,多數月老都屬配祀神明(如台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台灣民間祈求婚姻通常是向媽祖、觀世音菩薩、七星娘娘等女神祈求。

        雲林麥寮拱範宮的二媽更是專職信徒的婚姻大事,因此拱範宮媽祖有「大媽鎮殿、二媽姻緣、三媽外獻、四媽出戰」之諺語。意謂拱範宮二媽是專職負責保佑信徒的姻緣[11]。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過程中,都有許多民眾爭相向「報馬仔」索求「紅絲線」,綁在手腕用以祈求姻緣。紅絲線的概念源自月下老人的故事[12],卻因媽祖信仰的普遍,媽祖也須兼管戀愛婚姻。

        此外,女性信徒如有家庭婚姻問題就會向媽祖祈求庇佑,因為媽祖是女神,較能體會女性的心思,且媽祖也兼職家庭、婚姻業務。例如筆者父母的婚事,當年就是在宜蘭利澤簡媽祖廟,徵求媽祖意見,在連擲七個聖杯之後,祖父母才同意親事。



二、向媽祖祈求子嗣、護佑生產



台灣民間執掌生育之神原為註生娘娘、臨水夫人,但因媽祖同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無論求子、懷孕、生產都會向媽祖祈求。

        白沙屯媽祖進香途中,常見婦女捧鮮花跪在路上,與媽祖交換神轎上的花束,稱之「換花」,據傳可祈求生男生女,「花」在台灣民俗概念中,象徵「胎兒」。台灣民間常以「栽花換肚」祈求生男生女,「探花欉」則是請道士探視胎兒性別。女信徒藉由「換花」向白沙屯媽祖祈求生子或生女,亦成為媽祖的新職務。

        台灣俗諺「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枋」,意指婦女生產之危險性,女性信徒從懷孕開始,就會求媽祖的庇佑,在生產之時更會向媽祖祈求生產平安、順利,因為媽祖是女性,且如同媽媽、婆婆一樣,自會護佑生育平安,男性神明則「不方便」參與。



三、媽祖的契子、義女



認神明為義父母是台灣民間普遍的習俗,為祈求兒女平安長大,透過認契方式,強化孩子與神明的關係,希望能得到神明特別的照顧。

        媽祖的慈母意象,使得許多民眾讓子女認媽祖為「乾媽」,建立宗教上的親子關係,每年在媽祖誕辰前夕,媽祖的契子、義女,都要回到廟裡「換絭」,以更新神力並確認關係。

        認契習俗使人神之間建立母子、母女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使媽祖擁有眾多子女,媽祖也理所當然成為母親之神。

        台灣許多媽祖廟都有由契子、義女們所組織的「契子會」、「義女會」,為媽祖提供服務,義務擔任清潔、烹飪、接待等工作,他們都以媽祖的兒女自居,而不稱志工、義工,代表他們與媽祖的特殊關係,兒女為母親服務則更是理所當然之事。

        神明認契子、義女並非媽祖專有民俗,但因媽祖的「母親」意象,使認媽祖為義母的數量眾多,媽祖也成為許多台灣百姓的「神明媽媽」。

        由於時代的演進,媽祖信仰在移墾初期的護航、助戰、救災、除瘟、治病、求雨等功能都已淡化,這些職務已由人間的國軍、消防局、醫院所取代,不再由媽祖主導,反而信徒個人的家事、心事、工作等私事,都會向媽祖祈求,因為媽祖代表母親,會關心子女的一切,媽祖正如家庭主婦般,時時關注張羅子女的生活。



伍、結論:媽祖象徵母親的意象



        台灣媽祖雖分靈自中國大陸,但因來台時間久遠,媽祖已完全在地化,媽祖的名稱從指稱分靈地區的湄洲媽、溫陵媽、銀同媽、興化媽,轉變為北港媽、大甲媽、旱溪媽、鹿港媽。此外各廟媽祖都有大媽、二媽、三媽的分身,也有「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出戰」等職務分工,更有紅面、黑面、金面、粉麵等不同膚色媽祖。

從台灣人稱媽祖、婆仔、姑婆祖、聖母等稱謂,反映台灣人已將人神關係轉化為倫理關係,因此以最親密的媽媽、祖母、婆婆來稱呼媽祖,正如同信徒心目中的慈母。每當信徒遭遇挫折或焦慮無助時,就會想起母親,尋找母親的慰藉,而具有母親意象的媽祖,自然成為神界的母親,普受民眾尊崇,信賴。

民間俗信媽祖二十八歲得道升天,原本媽祖造型是年輕女子造型,但隨著媽祖的在地化,台灣媽祖的普遍造型,呈中年福態的婦女,因此台灣媽祖形象就

是母親的意象。

媽祖原本為海神信仰,但台灣媽祖從最原始的航海守護神,轉化為萬能之神。媽祖信仰在台灣民間的盛行,除了反應漢族移民開墾過程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之外,媽祖所象徵的母親意象,更是媽祖信仰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媽媽是至親,而媽祖對信徒而言,正是象徵媽媽的角色,可以向她訴說心中的焦慮、委屈、希望,而媽祖也都會像媽媽般傾聽子女的心事。

        在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媽祖就如同台灣人共同的母親,承擔子女的苦難,傾聽信徒的心事,每當人們遭受挫折、焦慮不安之際,就會向「母親之神」媽祖祈求庇佑,就像孩子求助母親,媽祖所象徵的母親意象,使信徒對祂產生依賴姓、安全感。


﹝本文發表於「2013臺中媽祖國際學術學術研討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0 14: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