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70|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小直徑炸彈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5-10 21:39: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5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0 23:41 編輯

提要

自從聯合導引攻擊彈藥(JDAM)問世後,傳統炸彈不但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全球定位系統(GPS)也儼然成為靈巧炸彈導引的新主流。只是傳統炸彈改裝的JDAM體積大,美國空軍新一代戰鬥機F-22、F-35的機內武器艙裝不了幾枚,為了讓隱形戰鬥機也擁有可觀的載彈量,具備革命性的空中攻擊能力,美國空軍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發展小型導引炸彈,而項目成果就是讓世人耳目一新的小直徑炸彈。

2006年5月22日,波音公司正式公佈了一種小型、輕量化、可進行精確攻擊的新一代空對面攻擊武器。這種被稱為小直徑炸彈(Small Diameter Bomb)的新武器重129公斤(285磅),適用於美國空軍所有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轟炸機掛載這種炸彈的話,不僅可以掛載相當過去4倍的炸彈數量,而且還能從更遠的距離外發射。小直徑炸彈採用先進的抗干擾全球定位系統加慣性導航系統進行導引,部署在戰區周圍的全球定位系統(differential GPS)地面控制站提供修正後的衛星信號,可使炸彈的最佳命中精準度達到1.2公尺之內。美國空軍內部的一份刊物指出:這種炸彈“可摧毀建築物內的某間屋子裡的目標,但不會使建築物倒塌,甚至不會損壞屋內的地板和天花板。


波音研製的第一代小直徑炸彈——GBU-39

小直徑炸彈堪稱美國空軍史上發展最快速與最成功的武器之一,對未來的戰鬥機採購、部隊結構規劃正產生重大影響。根據美國空軍和防務業界的說法,由於這種炸彈體積小重量輕,所以每架戰鬥機能掛載更多的炸彈,每個飛行架次能攻擊多個目標,使戰鬥機的對地攻擊方式產生革命性變化。舉例來說,現役戰鬥機中最先可掛載小直徑炸彈的F-15E打擊鷹(Strike Eagle)能夠外掛20枚SDB;第二種可掛載小直徑炸彈的是F-16,之前的典型載彈量是2枚907公斤(2000磅)級或4枚227公斤(500磅)級的精確導引炸彈,改為小直徑炸彈後的載彈量增加到8枚,因此F-16每飛行架次就能攻擊8處地面目標。

而F-35A聯合打擊戰鬥機(Joint Strike Fighter),機內武器艙的最大可容納907公斤的炸彈,機翼掛架則能外掛4枚907公斤炸彈,換成小直徑炸彈的話就能內置8枚、外掛16枚。如此一來,一架F-35A每個飛行架次就能攻擊24個地面目標。換言之,此時一架F-35A的地面攻擊目標數量將是掛載傳統精確導引炸彈F-16的6到12倍。至於F-22,可以在武器艙內掛載8枚,也具有客觀的攻擊能力。

由於每架戰鬥機的攻擊能力將大幅提升,以往需要多架戰鬥機、多次飛行才能完成的攻擊任務,以後可能只要一架戰鬥機、一次飛行就完全搞定了。

小直徑炸彈的誕生

小直徑炸彈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美國空軍實驗室(US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主導的一系列武器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小型彈藥技術(Miniature Munitions Technology)、靈巧多聯炸彈彈射掛架( Smart Multiple Ejection Rack)、小型彈藥技術驗證(Miniature Munitions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項目和小型增程靈巧炸彈(SSB-REX)項目。當時的美國空軍在對付堅固工事目標時,只能用轟炸機或大型戰鬥機掛載大型穿透炸彈(penetration bomb)進行攻擊,但這種炸彈無法塞入美國空軍下一代戰鬥機F-22和F-35的機身彈艙內。這兩種新戰鬥機一旦正式服役,美國空軍將缺乏足夠的空中打擊能力。為了填補這項空白,美國空軍急需一種小尺寸的精確導引炸彈,要求重量只有現役Mk82炸彈(227公斤/500磅)的一半,長度不能超過1.83公尺,直徑15.25公分,能塞進F-22和F-35的彈艙中。高碳鋼製的彈頭重73公斤,內置至少22.7公斤的高爆炸藥,足以穿透1.8公尺深的鋼筋水泥結構,能對付907公斤級BLU-109/B炸彈80%的目標。美國空軍所有的戰機,尤其是F-22和F-35,都能掛載這種足以摧毀敵方堅強工事的高破壞力炸彈。


小型彈藥技術驗證(Miniature Munitions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項目提出的小型彈藥方案

1998年1月,美國空軍把當時進行中的小型靈巧炸彈項目和低成本自動化攻擊系統(Low Cost Autonomous Attack System)項目合併,成為小型彈藥能力(Miniature Munitions Capability)項目。由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彈藥處(Munitions Directorate)協同波音、洛馬(Lockheed Martin)、諾格(Northrop Grumman)、雷聲(Raytheon)4家公司,研究發展這這種新型炸彈。項目的目標在於發展出一種重量只有113公斤(250磅)的小尺寸炸彈,能讓F-22內置4枚,但爆炸威力足以摧毀飛彈陣地、橋樑、以及其它一向只有907公斤級炸彈才能應付的目標。


波音公司的小型增程靈巧炸彈方案,採用了柵格尾翼

在1999年的科索沃(Kosovo)戰爭中,由於當地惡劣的天氣和防空系統,以及攻擊目標和平民區雜處,使美國空軍難以對地面展開有效攻擊。戰後的檢討報告促使小直徑炸彈加快了發展腳步。

2001年4月,美國空軍用武器實驗結餘經費加上國會增撥的年度預算,在埃埃格林空軍基地(Eglin AFB)成立小直徑炸彈項目辦公室,當年6月29日向業界發出方案邀請書(Request for Proposal)。2001年9月28日,美國空軍從提交方案的波音、洛馬、雷聲3家公司中選定波音和洛馬各進行為期2年的小直徑炸彈零組件先期發展(Component Advanced Development)。波音和洛馬各獲得4700萬美元的經費,在這段期間內發展並測試各自的炸彈和彈射掛架,進行一系列的空中拋投測試。美國空軍在需求中規定新炸彈的性能可為量階段漸進發展,第一階段(Increment I,增量I)的產品只需攻擊固定目標,第二階段(Increment II,增量II)的產品則要能攻擊機動目標。

波音公司的小直徑炸彈是以該公司生產的聯合導引攻擊彈藥(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為基礎,輔以該公司參與小型炸彈技術項目、靈巧多聯炸彈彈射掛架項目、小型靈巧炸彈增程項目的研究成果,以及英國MBDA非彈系統公司(MBDA Missile Systems)研發的鑽石背(Diamond Back)增程折疊翼,第二階段攻擊機動目標所需的引導頭由諾格公司負責提供。洛馬公司的設計則以該公司聯合空對面防區外飛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為基礎,搭配風修正彈藥布撒器(Wind-Correction Munitions Dispenser)的尾錐組件。第一階段產品波音的設計編號是GBU-39,洛馬的是GBU-41,後續加裝終端導引的第二階段產品,編號則分別是GBU-40(波音)和GBU-42(洛馬) 。


GBU-39外形圖


GBU-40外形圖,由於要攻擊機動目標,所以在彈頭增加了引導頭

系統發展驗證

2003年8月28日,美國空軍評估了兩公司的設計和試飛結果後,選定波音設計的小直徑炸彈,由該公司繼續進行後續為期36個月的系統發展驗證(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合同金額1.88億美元。波音的小直徑炸彈系統在該階段多次飛行測試中表現出了非常良好的性能。

2004年12月13日及15日,系統發展驗證階段的第15和第16次飛行測試是美國空軍的首次實彈測試,測試內容涵蓋了炸彈、可掛載4枚炸彈的氣動式彈射炸彈架、支持裝備、後勤、任務規劃的全系統功能。一架F-15E在墨西哥灣測試場上空4500公尺處,成功拋投安裝鑽石背增程組件的小直徑炸彈,順利擊中一個計分板和一輛俄製飛彈發射車。


2004年8月14日試飛中,裝上鑽石背增程組件飛向目標的小直徑炸彈

2005年5月11日,美國空軍一架F-15E在墨西哥灣測試場上空9150公尺處拋投一枚小直徑炸彈,炸彈滑翔88公里後順利擊中目標,撞擊點距離預定命中點僅差86公分。這是炸彈飛行距離最遠的一次測試。




1枚小直徑炸彈在飛行測試中準確擊中目標,貫穿鋼筋水泥掩體,炸毀掩蔽於碉堡內的戰鬥機

2005年5月26日,美國空軍測試全球定位系統干擾訊號對炸彈的影響。一枚小直徑炸彈在墨西哥灣測試場上空8700公尺處拋投,滑翔約56公里後擊中目標,距離預定命中位置只差2公尺。

波音公司也測試了無人機拋投小直徑炸彈的能力,2004年4月18日,一架波音公司為美國空軍發展的X-45B從愛德華空軍基地起飛,在全球定位系統的輔助下以每小時710公里的速度在10700公尺高空投下一枚小直徑炸彈的啞彈,炸彈落在距離目標卡車1公尺以內的位置。

2005年8月25日,一架F-15E戰機以機上的2具BRU-61炸彈架,在埃格林空軍基地上空4500公尺高度拋投了4枚小直徑炸彈,攻擊4處距離約37公里的分散目標,其中3處是軍用卡車,第4處是3.66公尺長的船運貨櫃,4枚小直徑炸彈都順利擊中目標。

至此,系統發展驗證階段中的發展測試(Development Test)宣告順利完成。

2005年11月,美國空軍開始進行小直徑炸彈的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發現彈體的全球定位系統有問題。為了不影響項目的發展進度,項目辦公室組織成立一個獨立審查小組,成員都來自其它項目辦公室、參謀部門以及業界,負責審查彈體並尋求解決方案。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後,小組找出了最可能的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案。2006年5月,作戰測試評估也順利宣告結束。

小直徑炸彈在系統發展驗證期間共進行了37次飛行測試,其中35次以接近精確攻擊的準確度成功擊中目標,成功率超過90%,攻擊距離也遠超過規格書中所訂的74公里(40海裡)。項目辦公室將此歸功於彈體的基本設計優異以及嚴格的進度管理,自從2001年9月正式進入發展階段後,項目的任何節點都沒出現過延誤,也一直滿足在2006年底前部署的時限要求。

低速率生產

2005年4月22日,美國空軍宣布第一代小直徑炸彈開始低速率初期生產(Low-Rate Initial Production),美國空軍以1850萬美元採購第一批次(Lot 1)201枚GBU-39小直徑炸彈和35具BRU-61炸彈架,以及部署在戰區內用於提高炸彈攻擊精確度的“精確度支持基礎結構”(Accuracy Support Infrastructure),也就是遙控地基(ground-based)全球定位系統差分傳感器。這批採購品要求在2006年底前開始交貨。

2005年10月31日,美國空軍追加小直徑炸彈的第二批次採購,以3830萬美元的金額採購567枚GBU-39和140具炸彈架,要求在2007年9月底前全部交貨完畢。

2006年5月22日,波音在密蘇里州的聖查爾斯(St.Charles)武器工廠舉行出廠典禮,正式把第一枚生產型GBU-39撥交美國空軍。2006年7月7日,位於英國萊肯希思(Lakenheath)空軍基地的第48戰鬥機聯隊成為第一支接收GBU-39的美國空軍戰鬥機部隊。2006年7月10日,該聯隊第494戰鬥機中隊的4架F-15E打擊鷹(Strike Eagle)以4機編隊的方式首次進行GBU-39作戰訓練,飛越訓練場上空時一次投下16枚GBU-39模擬攻擊16個目標。現場監控錄影顯示這16枚炸彈完全擊中目標,目標附近的建築物則毫髮無損,完全展現小直徑炸彈優異的精確攻擊性能。

2006年10月GBU-39在伊拉克戰場首次參加實戰。



2008年7月,F-22成功進行了小直徑炸彈超音速炸彈拋投測試

系統概述

一套小直徑炸彈系統包括4枚GBU-39小直徑炸彈、彈體上的鑽石背增程翼面、和一具可掛載4枚炸彈的BRU-61炸彈架。全套裝備重664公斤、長3.6公尺、寬0.4公尺、高0.4公尺,由一部個人計算機型態的任務規劃系統(Mission Planning System)安排各枚炸彈的攻擊目標。美國空軍對小直徑炸彈有一項關鍵性需求,就是必需能摧毀14種難易不等的目標,如指揮控制通信中心、防空飛彈基地、油庫、機場、基礎工事…等,大約涵蓋了典型空襲行動會遇到目標的80%。


F-15E通過BRU-61/A炸彈架掛載20枚小直徑炸彈

GBU-39和美國空軍目前的主力炸彈JDAM採用完全相同的導引技術,以全球定位系統加慣性導航引導炸彈攻擊目標,唯一不同的是JDAM是用配有4片飛行控制翼面,內有導引控制系統的不銹鋼尾椎組件來替換傳統航空炸彈的尾錐,為傳統炸彈賦予新的“頭腦”和“翅膀”;而GBU-39則是一枚包括彈頭、飛行控制面、以及導引系統在內的全新炸彈。

波音生產的GBU-39長1.78公尺,直徑19公分,重量130公斤(285磅),穿透性爆破碎片鋼製彈頭重93公斤,電子引信可由飛行員在拋投前選擇爆炸方式。GBU-39是一種具有907公斤級炸彈破壞力的全天候近似精確導引(near-precision-guided)炸彈。在官方公佈的數據中,GBU-39的最佳圓概率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只有3公尺,拋投距離最遠達74公里,威力足可穿透1.83公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GBU-39側面圖

GBU-39掛在炸彈架上時,彈體下方是鑽石背增程翼面組件。這是一套4片式長條型翼面,平常折疊收納在彈體上方的鋁製硬盒內。炸彈被拋離後,彈體會先上下翻轉使鑽石背組件轉到上方,組件內的熱電池(thermal battery)再驅動電動機帶動一個螺桿(screwjack)裝置,把構成彈翼的2片長條形翼面向外張開,形成一個三角形的飛行翼面,以增加炸彈的滑翔距離。


這是一套完整的GBU-39彈翼組件

鑽石背增程翼面組件是英國MBDA公司的產品,該公司早在1994年就開始發展鑽石背。1997年2月到3月間,在美國空軍武器綜合設計技術項目(Weapons Integration Design Technology Program)中,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對鑽石背進行了1:2.5比例的小尺寸模型風洞吹試,大約200次吹試的結果顯示即使在2倍音速下,鑽石背組件與炸彈仍能安全脫離載機。2000年4月到12月間,波音與美國空軍合作用一架F-16掛載JDAM和小型靈巧炸彈,進行了7次的鑽石背飛行測試。根據官方公佈早期的測試結果,鑽石背可讓基本型JDAM的航程增加3倍。鑽石背目前已經可以安裝在JDAM、風修正彈藥布撒器以及GBU-39上,可使炸彈有更遠的滑翔距離,讓載機遠離敵方防空系統的威脅。


鑽石背增程翼面組件的展開過程

BRU-61/A靈巧炸彈掛架可掛載4枚GBU-39,有4個壓縮空氣彈射掛架,由英國Ultra Electronics精確空中系統公司依據高壓氣體產生器(High Pressure Air Generator,HiPPAG)技術發展而來。高壓空氣驅動的彈射掛架,使炸彈在超音速情況下仍能安全脫離載機。炸彈架具有自己的航電​​設備,用於炸彈管理和制定作戰計劃,因此很容易與各種飛機整合,也很容易安裝在不同的作戰平台上。高壓氣體彈射與傳統的裝藥彈射方式相比,可以節約維修經費和使用成本。



BRU-61/A靈巧炸彈掛架

GBU-39使用的多用途穿透性爆炸彈頭安裝美國卡曼·迪龍公司(Kanan Dayorn)生產的電子聯合可編程引信(Joint Programmable Fuse,美軍編號FMU-152A/B)。這種引信能讓飛行員能在飛行途中、拋投炸彈前(不是在戰鬥機起飛前)針對目標的變化而改變引信設定,讓炸彈有不同的爆炸方式。


針對軟目標,GBU-39就採用空爆方式

聯合可編程引信也適用於美國海空軍庫存中主要的導引和非導引炸彈,在對付強化工事的地下目標時,可設定為延遲引信;在對付地面上的集中目標時,可設定成撞擊引信;在搭配近距離傳感器攻擊區域目標時,可設定成空中引爆引信。卡曼·迪龍公司表示聯合可編程引信能應付多種狀況,可取代目前現役的多種引信。


聯合可編程引信

任務規劃系統硬體架構就是一部個人計算機,能自動綜合載機和武器的配置情況,對多處轟炸點的複雜目標規劃連續性攻擊,並可讓任務規劃人員計劃、分析、儲存、和下載任務訊息,讓小直徑炸彈能通用在戰鬥機、轟炸機、或無人機上。在小直徑炸彈飛行測試期間,驗證了通過“窗口”(Window)的操作接口時,每個任務的規劃時間不到1分鐘。

無破片炸彈

除了讓小直徑炸彈具備攻擊機動目標的能力外,為了減少附帶傷害,美國空軍研究了一種無爆破碎片(shrapnel-free)小直徑炸彈,被稱為集中致命性彈藥(Focused Lethality Munition)。這種炸彈在現有小直徑炸彈內裝入新型重鈍性金屬爆破藥(Dense Inert Metal Explosive),並把原本爆破距離可達600米遠的鋼製彈頭外殼改為複合材料。新炸藥產生的爆破風壓較小,但爆炸點附近的爆破脈衝(impulse)會增大,而複合材料外殼在爆炸後會破裂成傷害較小的小碎片,不會如鋼製破片四處亂飛造成附帶傷害。而且複合材料外殼耗費的爆炸能量較少,爆炸威力更能集中在有限範圍內。新炸彈的重量、外形、尺寸完全沒有改變,採用複合材料彈頭外殼所減輕的重量全被較重的高爆炸藥抵銷了。



無爆破碎片小直徑炸彈

波音醜聞

波音公司在2003年8月28日贏得小直徑炸彈的發展合同時,原本是包攬第一代和增量II炸彈的發展合同,但2003年底爆發的一項醜聞使波音喪失繼續發展增量II炸彈的合同。美國空軍原主管採購的最高副主管德魯楊女士(Darleen A. Druyun)在負責掌管波音公司與美國空軍的項目計劃時,為了報答波音公司僱用她的女兒及女婿,在多項項目計劃中偏袒給與波音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商業合同利益,其中牽涉金額最大的是B-767空中加油機和小直徑炸彈項目。

德魯楊在監督小直徑炸彈項目的期間,鑑於洛馬公司在增量II小直徑炸彈的多模式引導頭發展上勝過波音,這位被美國空軍私下稱為“不好惹女士”(Dragon Lady)的德魯楊,在系統發展和驗證進行期間以“加快研發腳步”為由,在評比中刪除了關於多模式引導頭的項目,使波音在2003年8月贏得小直徑炸彈合同。德魯楊2002年11月從美國空軍退休後,很快就在2003年2月被波音公司聘為飛彈防禦系統部門(Missile defense system)副總經理,但2003年11月醜聞爆發後被波音開除。


“不好惹女士”德魯楊

波音贏得小直徑炸彈合同後,原先被刪除的多模式引導頭性能需求陸續重新回到項目的需求項目中。德魯楊在回答法院的聆訊中也坦承對波音存在不當偏袒,洛馬公司因此在2004年11月10日向美國空軍提出正式抗議,指控德魯楊曲意偏袒波音導致該公司在小直徑炸彈項目中落敗。美國空軍的反應是在2005月2月16日由發言人表示:“經過深思熟慮後,美國空軍否認洛馬的指控。”此外沒有其它任何詳細說明,駁回了洛馬公司的抗議。

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表示絕對客觀公正,美國國會總審計辦公室(General Accountability Office)審核小直徑炸彈的合同和洛馬公司的抗議。美國空軍對審計處表示德魯楊並未參與小直徑炸彈的最後選擇階段,但審計處在經過聽證調查後於2005年2月18日發布報告,明白表示德魯楊事實介入競爭過程甚深,為了偏袒波音她蓄意刪除炸彈規格中對機動目標的需求,導致洛馬在競標中落敗,美國空軍應重新開放增量II小直徑炸彈的競標。

為了響應總審計辦公室的建議,美國空軍在2005年9月9日向業界發出增量II小直徑炸彈的方案邀請書,令人意外的是原先互為競爭對手的波音和洛馬在9月29日宣布共同組成競標團隊,由波音負責彈體和數據鏈,洛馬負責多模式引導頭。2006年5月1日,美國空軍宣布由波音和雷聲兩家公司各獲得約1.4億美元的經費,進行為期42個月的增量II小直徑炸彈風險降低階段(Risk Reduction Phase)研究,目標是定義並證明各自的武器系統可滿足增量II小直徑炸彈的系統性能規格(System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第二代小直徑炸彈

增量II小直徑炸彈的規格在第一代的基礎上加上了數據鍊和引導頭,可以攻擊地面和水面上的機動目標,如軍車或船艦。載機通過數據鏈可迅速更新炸彈攻擊目標位置,引導頭則讓炸彈在濃霧、沙塵、暗夜、惡劣天候…等可見度為零的情況下,攻擊機動目標,而且引導頭最起碼要辨認出履帶式車輛和輪胎式車輛,也就是能分辨出軍車和民用車。要滿足這項要求,引導頭必需具備被動式紅外線、半主動雷射、以及毫米波雷達3種導引能力,炸彈先以全球定位訊號飛向目標,進入攻擊階段時通過半主動雷射獲取目標,用毫米波雷達持續追蹤,在最後的終端導引階段以紅外線傳感器來分辨目標,完成最後的精確攻擊。

這3種導引方式都已經獨立使用在其它飛彈中,都是成熟的技術,難點是如何將這3種導引方式整合在一起,在這麼小的彈體內裝下這3種導引裝置。

洛馬之前已經為美國陸軍發展聯合通用飛彈(Joint Common Missile),預定用來取代可攻擊機動目標的空射型地獄火(Hellfire)飛彈和小牛(Mavericks)飛彈,洛馬將以這種飛彈的三模式引導頭為基礎做為增量II小直徑炸彈的引導頭,但由於原先的設計無需辨認目標,因此需要加上這一功能。雷聲公司為美國陸軍未來的非視線發射系統(Non-Line-of-Sight Launch System)的改進型精確攻擊飛彈(Improved Precision Attack Missile)發展了引導頭,這也是該公司為增量II小直徑炸彈所準備的引導頭,但性能會稍微降低。

波音的增量II小直徑炸彈彈體設計編號GBU-40,以GBU-39為基礎。雷聲公司的增量II小直徑炸彈設計編號GBU-53,以該公司生產的聯合防區外武器(Joint Stand-Off Weapon)為藍本,但尺寸會縮小。雷聲公司的炸彈模型於2006年5月開始在坎薩斯州的國家航空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Aviation Research)進行風洞吹試。


GBU-53外形

2009年4月,雷聲公司完成了首枚GBU-53的試射,6月完成了數據鏈試驗,7月完成了掛載飛行測試。隨後,雷聲公司連續21天進行了26次飛行試驗,驗證了三模式導引頭間的無縫轉換能力。波音公司的進展則不盡人意。

2010年8月,美國空軍選定雷聲公司的GBU-53作為增量II小直徑炸彈。根據空軍與雷聲公司簽署的4.5億美元合同,雷聲公司進入GBU-53的工程製造與發展階段。至此,長達五年的波音與雷聲公司之間的合同競爭結束了。增量II小直徑炸彈完成了風險削減,全面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GBU-53進行掛飛測試

GBU-53長1.76公尺、翼展1.68公尺、彈徑150-180公釐,重93公斤,最大射程100公里,尺寸與GBU-39接近,但重量更輕。兩者在外觀上的最大不同是GBU-53具有透明彈頭,裡面安裝了導引頭的卡塞格林光學結構,以滿足三模式引導頭對於紅外線和雷射導引要求。其次GBU-53採用了結構簡單的2片可折疊的大展弦比平直彈翼,而不是GBU-39的鑽石背。

GBU-53的結構分成導引頭、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輔助的慣性導航系統(GPS/INS)、電子設備艙、聚能-爆破多效應彈頭、熱電池、數據鏈艙、尾翼/伺服艙、彈翼等部分,尾部有針形和刀形天線,分別用於接收GPS和“武器數據鏈結構”(WDLA)的訊號。值得一提的是GBU-53還安裝了彈出式空氣渦輪發電機,可以在飛行中驅動微型發電機為導引頭供電,降低了對熱電池供電要求。和GBU-39一樣,GBU-53的主彈翼和尾彈翼在掛載狀態都是折疊的,拋投後彈體翻轉,展開彈翼。


炸彈頭部的卡塞格林光學反射鏡


GBU-53結構圖


GBU-53繼續沿用BRU-61掛架

與只能攻擊靜止目標的GBU-39相比,GBU-53的作戰模式更為靈活:

標準攻擊:炸彈預先裝訂目標數據,利用GPS/INS導引攻擊地面靜止目標,以末導引方式攻擊地面的機動目標。

協同攻擊:炸彈通過數據鏈獲取來自其它飛機或地面人員的目標數據,對目標進行攻擊。

即時攻擊:炸彈利用末導引對目標進行攻擊,或在飛行過程中通過數據鏈重新裝訂新的目標數據,對新​​目標進行攻擊。

2012年7月17日,一架F-15E在白沙飛彈靶場的測試中投下一枚GBU-53,炸彈利用自己的三模式導引頭成功獲取、追蹤目標,並引導炸彈直接命中移動目標。

2013年1月,F-35閃電II戰機在彈艙內測試了同時掛載4枚GBU-53和一枚AIM-120的配置,炸彈與內側和外側艙門間都留出了足夠的間隙,證明了GBU-53與F-35的兼容性。

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對機動目標的兩次實彈測試中,兩枚GBU-53都成功擊中了機動目標。美國空軍批准該彈進入低速率初始生產(LRIP),首批炸彈有望在2015夏交貨。


F-35對GBU-53進行匹配性測試


這是F-22的彈​​艙

結語

小型精確攻擊炸彈對戰爭型態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要明瞭其影響的深遠,需要先以戰鬥機觀點來看傳統的轟炸行為。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前,要擊中特定的瞄準點,戰鬥機至少得投下6枚傳統炸彈,這和目標的防空嚴密與否無關,純粹是炸彈命中率低下。而一個目標,如空軍基地、工廠、飛彈陣地,就不只一個瞄準點,因此一個目標就必須動用好幾架飛機去轟炸。其中有些飛機可能因機械故障或被敵機攻擊而無法飛抵目標,所以如果是高價值目標,就要有後備機待命。一場戰爭中,經常得在特定時段、特定幾天、特定幾個星期內攻擊數個、數百個、數千個目標,大量的飛機調度和龐大的彈藥消耗構成很沉重的後勤負擔,更糟的是未擊中目標的炸彈隨處亂飛,造成嚴重的附帶損傷。

因此如果現在一架戰鬥機就能攻擊一個、甚至多個目標,對空軍至少有三個重要的影響:一、少數的飛行架次就能達成任務,飛機和人員都大大鬆了口氣;二、飛機可在防空飛彈射程外投擲炸彈,降低了飛機被擊落、機員被俘擄的風險;三、炸彈不會四處亂飛,降低了附帶損傷。

根據美國近年來的一些對外衝突經驗,人口稠密區未來也將成為戰爭的場景,美軍進行轟炸時的重要考慮之一就是盡量避免附帶傷害。小直徑炸彈能滿足這些需求,因此往後百機臨空、萬彈齊投的轟炸場面將成為昨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神不知、鬼不覺,神龍見首不見尾,由九天之外直襲目標的小直徑炸彈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5-11 10:06:08 |只看該作者
首先要具備精確定位的能力,
這類小彈頭的炸彈才能發揮其能力.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5-5-11 17:38: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1 22:02 編輯

假設我國發射衛星沒受限,那應該用GPS還是自製位星系統?還是兩個都用?

點評

AA13281  應該是GPS . 咱們向來是唯美國是從  發表於 2015-5-12 08:04:1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8 20: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