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9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佛光圖 劉國松
劉國松
佛光圖
水墨
水墨設色、紙本
46.8 × 185.5cm
1973
作 品 賞 析
任何一位畫家的表現,都離不開生活教養和對藝術的體認。劉國松在五十年末,帶著西洋抽象畫的體驗回歸本土,與文人畫的抽象概念相結合,從事水墨畫現代化的工作。一九六九年初,因受太空發展偉大成就的刺激,創造一系列的太空畫,歌頌這大時代的來臨。又因作者對佛教與禪宗的鑽研,發現二者與藝術所追求的非常相似,都是在求其本質。因此,作者試圖將廣大遼闊的宇宙太空與無內無外一切皆空的境界相結合,在其作品中呈現出來。佛光圖為該系列之一。
藝 術 家 小 傳
自我有記憶開始,就沒有過安定的生活。父親是一名軍人。我出生在安徽,祖藉是山東青州,但一直到大陸開放後才第一次回老家。我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繪畫,記得四年級時所畫的一張鉛筆畫,被老師貼到六年級的黑板上,五年級所寫的一篇作文〈逃亡五年〉,被老師送到當地的《悟溪日報》上發表贏得了許多讚美和同情的眼淚,也第一次看到母親真正開心的笑容。勝利後我母子定居在湖北武昌。我十四歲讀初二時,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總是鑽進裱畫店看牆上貼的國畫,日子久了,老板好奇地問我之後,就給了我一些裁剩的紙與舊毛筆,就在他熱心的鼓勵與指導下,我瘋狂地畫起傳統的中國畫來了。由於父親在抗日戰爭中戰死沙場,我有資格就讀遺族學校,一九四九年隨學校撤退台北後,即分發到師大附中就讀。由於我一心要做畫家,同時又得導師,鼓勵,我讀高三即考進師大美術系,從此走上了藝術這條艱苦而有樂趣的道路。 一九五四年四年級時,與班上的三位同學一起去參加全省美展結果落選。因此在實習教學以後,舉行了「『 四人聯合畫』,並成立了『五月畫會』,發起了現代藝術運動。第三屆展後,我有感地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 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於是走中西合壁的創作路線。一九六一年深覺對傳統文化有責任心與使命感。回歸本土即變成我的目標,而高呼:『藝術創作來自生活,我們既不是活在宋元的社會,也不是身處紐約或巴黎乃至東京的環境。我們實際生活有目前的時間與空間交叉的四度空間』。這時間是四五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傳統,空間是受西洋或日本現代文明衝擊的台灣社會。這是一個東西文代交流空前頻繁的時代,要想反映這一時代的精神特質,就應該一面從中國文化的舊經驗中,有認識的選擇保留;另一面從西洋現代文明的表現上,有認識地選擇吸收,創造一種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個人新畫風,建立起屬於廿世紀中國繪畫的新傳統。當時余光中為文稱讚此一轉變為浪子回頭。現代水墨畫即成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經過交集後精心培植生長而成的新品種,它是真正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現代產物。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