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典與故事] 教宗方濟各談佛教:鼓起勇氣投入生命的「苦」 [複製連結]

Rank: 5Rank: 5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3 09:26: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10月份訪問美國期間,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及四位具影響力的美國人,分別是前總統林肯、民運領袖馬丁路德金、著名記者兼社運領袖黛伊(Dorothy Day),以及天主教修士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前三者均容易為人理解, 但默頓是何許人物,竟得教宗青睞?
默頓是肯塔基州鄉郊一所熙篤會修道院的修士(Trappist monk)。教宗方濟各在演說中說道:「默頓是個虔誠的信徒,是個敢於挑戰時代信念、並開拓人類心靈的新視野思想家。他並致力開啟不同民族與宗教之間的對話,促進彼此和平共處。」
.
  教宗提到默頓時,似乎是向佛教徒、以至世界各地的修道者說話。默頓曾與多位佛教導師和一行禪師交往,對於佛教,特別是禪學在西方社會的傳播,發揮過很大作用。他勇於?開個人和宗教的成見,像天主教一樣,弘揚他所尊崇的其他宗教傳統。
.
  默頓於1939年皈依天主教,但他對東方的信仰一直感興趣。他與鈴木大拙結交後,合作出版了 《禪與欲》 (Zen and the Birds of Appetite, 1968)一書 。其他橫跨不同信仰的著作還有《莊子之道》(The Way of Chuang Tzu, 1965)和《神秘主義者與禪師》(Mystics and Zen Masters, 1967)。這些著作把佛學帶給西方讀者,尤其是年輕一代。
.
  默頓強烈批評越戰,與同樣反對戰爭的一行禪師很快成為好友。默頓發表過一篇題為〈一行是我弟兄〉(Nhat Hanh Is My Brother)的文章, 道出二人之間雖有不同宗教背景,但同樣追求和平:「我與一行的共同點,比我與很多美國人更多,而看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共同點是一種新的團結力量,能夠跨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藩籬,凝聚青年男女,比任何理想和政治綱領都穩固。」
. 
 默頓在1968年來到亞洲,與丘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會面,也見了許多高僧,彼此討論怎樣在西方社會追求靈性生活,以及僧侶怎樣在現代西方社會生活。默頓也利用亞洲之行增進對其他宗教傳統的認識,可惜在這次旅程期間,因意外死於曼谷,終年僅五十三歲。
.
  教宗方濟各在結束演說時,引述了默頓在《禪與欲》中的著名段落:「基督教教義與佛教教義,都把『苦』視作不可解釋的。人只是嘗試用解釋來逃避,或以為解釋即可逃避。苦並不是我們可以置身其外、並且將之操控和解決的『難題』。基督教和佛教從不同的觀點,視苦為人類的自我身份和實際經驗。唯有鼓起勇氣投入矛盾和混亂之中,方可大死一番,再活現成。」
.
  默頓逝世後,位於美國匹茲堡的默頓中心繼承了他的遺志,致力倡導減少化石燃料消耗,以及終止使用無人戰機,繼續為世界和平出一分力。

資料來源:fb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8 02: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