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6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文史】戒台寺 歷代佛家帝王禮佛之地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14 15:56: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戒台寺,原名「慧聚寺」,又稱「戒壇寺」,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戒台寺既有北方寺廟巍峨宏偉的氣勢,又有江南園林清幽秀雅的意境。其戒壇居「全國三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在歷史上受到遼、金、元、明、清等朝皇帝的尊崇。其中乾隆皇帝曾4次來到戒台寺。


歷經滄桑 歷代高僧重建

唐高祖武德五年,此寺名為「慧聚寺」,是當時以戒行見稱的智周禪師隱居之地。到了遼代鹹雍年間,高僧法均到這裡開壇傳戒。法均於遼鹹雍五年(公元1069年)於寺左創建了一座菩薩戒壇,廣度四眾,日度數千人,當時不僅遼國管轄下的民眾來此,南方宋土之人來此受戒的也很多。

元代此寺高僧是月泉長老。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立碑《大都馬鞍山慧聚寺月泉新公長老塔並序》,文中對月泉重新修葺該寺的情況有這樣記載「因茲雲山改色,鐘鼓樓新音,內外雍容,遐邇善末,三五載增修產業,開拓山林,破垣頹屋,無非濟楚」。元末,寺內殿堂及戒壇毀於兵燹。

明代宣德年間,司禮太監阮簡等以皇帝所賜金幣「僦工購材,做正殿奉三世佛,左右列十六大阿羅漢,外做四天王殿,左做迦藍殿,右做祖師殿,東西有廡,外廡做演論之堂,居僧之齋、庖、庫廩,糜不具備,外建三門,環以垣。」這次重修工程,是由知幻大師親自主掌的,始自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完工於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竣工後由司禮太監王振奏請更名,英宗皇帝賜額「萬壽禪寺」。





清代此寺著名高僧是紫哲公,從康熙年起住此寺四十餘年。清代是戒台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康熙、乾隆皇帝多次來此進香禮佛。乾隆皇帝曾先後四次來到戒台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3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來到戒台寺,即寫下了《初至戒台六韻》的詩篇。乾隆皇帝金口玉言,以詩賜名,因而就有了戒台寺之稱,並且一直延用至今。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恭親王出資將羅漢堂、千佛閣及北宮(牡丹院)加以修葺。

戒台寺海拔300多米,向東可眺望北京城,寺院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占地4.4公頃,建築高峻宏偉,主要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九仙殿、戒壇殿等。正殿是大雄寶殿,其匾額「蓮界香林」為乾隆親筆。寺的西北部是久富盛名的戒壇,高約3米,分三層,釋迦牟尼佛坐像在上層的蓮花寶座上,壇基由精美的漢白玉雕成。戒壇周圍還塑有113個戒神像。



戒壇大殿是戒台寺的標誌,也是寺內最主要的建築。戒壇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26米,建築面積676平方米,共有自然間數25間。殿高20餘米,為重簷盝頂與四角攢尖式相結合的木結構建築。

大殿頂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部分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有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僧人德秀捐贈的銅質鍍金五塔形寶頂,造型渾厚莊嚴,具有藏傳佛教的風格。殿頂上的上下簷之間有風廊環繞,簷角皆掛有風鈴,上層為圓形,下層為方形,象徵著「天圓地方」。

大殿的正門上方高懸著一塊上寫有「選佛場」三個漆金大字的橫匾,原匾為民國初年的大總統袁世凱手書。門內的橫枋上掛有清代乾隆皇帝手書「樹精進幢」的金字橫匾,內側掛有康熙皇帝手書「清戒」二字的匾額。原來楹柱上還有一幅乾隆帝手書「遍灑醍醐成雨露,長留華藏閉山林」的對聯,可惜今已不存。

大殿內的戒壇是一座用青石砌築的高台,全高3.25米,平面呈正方形,台分三層,下大上小,呈品字形。上層有蓮花寶座,塑有釋迦牟尼佛坐像。每層台均為須彌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雲藩草,束腰處雕有佛龕,每個佛龕內均有泥塑彩繪的有戒神。



戒壇是佛教寺院向信徒傳授戒律的地方,始建於遼代鹹雍五年(公元1069年),為遼代高僧法均在此修建,當時四方僧眾多來受戒。

據傳說,戒台寺在唐代武德五年初創時,隱居於此的智周禪師便以戒行而著稱。到遼代鹹雍年間(1065-1074年),高僧法均在此正式創立戒壇,「開壇演戒」以來,更是盛況空前,轟動一時。當時盛傳,不論何人,只要到戒台寺聽法均和尚「說戒」後,聾啞人都不治而癒,手足拘攣的人會變得「伸屈自如」。為此,前來求戒、聽戒的人絡繹不絕,一時間成了萬人嚮往的佛教聖地。

天然溶洞

戒台寺的後山為石灰岩構造,在千百年的雨水侵蝕下,形成了許多神秘幽深的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鐘乳和石筍的造型千奇百怪,美不勝收:「有龍躍、有魚游、有獅坐,石乳所凝也」。

最著名的是太古洞、觀音洞、化陽洞、龐涓洞、孫臏洞。太古、觀音洞外有八角形十一層小塔;化陽洞右,直下百米處有一石龜,如浮於波浪之中;龐涓洞極深邃,兩壁皆是石乳,並有一眼深井,投以瓦礫,宛轉錚錚之聲不知所終,傳說此井與渾河相通。

這裡的部分山洞在古時就曾經過修整,而建成石窟寺,這是當年寺內高僧靜修的地方。而這樣密集的石窟寺巖洞群,在北京地區也只有戒台寺一處。

戒台以松聞名

戒台寺的古樹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古松。這些古松經過了千百年磨礪,形成了各種奇特的造形,為歷代文人雅士詠讚。明清時期,戒台寺「十大奇松」就已聞名天下,其中最著名的有「九龍松」、「抱塔松」、「活動松」、「自在松」、「臥龍松」。

「九龍松」 在唐武德年間種植,是一棵體形巨大的白皮鬆,它高達18米,有九條粗壯的樹幹,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白龍,守護著戒壇。

「抱塔松」為金代所植,其樹幹屈曲扭轉,緊緊摟抱著一座墓塔。據傳,這棵松樹原是一條天上的神龍,被玉皇大帝派下來守護遼代高僧法均的墓塔。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龍松怕墓塔被雷電擊中,便伸出兩個大枝,像人的雙臂一樣抱住古塔,形成古松抱塔的奇觀。




罕見的「活動松」是一棵高達25米的油松,隨意拉動它的任何一個個松枝,整棵樹的枝葉都會跟著搖動。相傳它是元代住持月泉高僧親手種植的。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一座「題活動松詩」的石碑。傳說,清乾隆皇帝每次到戒台寺,都喜歡去搖動活動松,並為這棵奇松起名「活動松」,且先後三次為它題詩。

「自在松」高達25米,也是遼代所植。它矗立在大雄寶殿前,姿態舒展有緻,顯得逍遙自在。一個大枝向著大殿方向延伸,彷彿是在虔誠地守衛著佛祖。田樹藩在其詩作《西山名勝記》中寫道:「松名自在任欹斜,隨意生來最足誇。世態炎涼渾不管,逍遙自在樂天涯。」詩中以松讚譽無意功名、自由自在的平靜心態。

「臥龍松」猶如一條粗壯的巨龍,彷彿欲騰雲駕霧而去,它粗干的橫長達10米,周長達2.8米,為遼代所植。晚清時,恭親王奕訢在戒台寺隱居,所住的牡丹院恰好與「臥龍松」相對。奕訢時常以臥龍自比,期待再次騰飛。他在石碑上寫下「臥龍松」三字,並把它支撐在樹幹下方。一位高僧看見連連搖頭:「這石碑好比斬龍劍,六爺把劍插在自己的肚子上,恐怕是氣數將盡。」果然,後來奕訢雖被召回朝廷,卻很快就病逝了。

牡丹園

晚清時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當年在此居住了十年。牡丹院位於千佛閣北側,坐北朝南,分內外兩重院落,中間以垂花門相連。其建築風格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與江南園林藝術的巧妙結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樸又有南方園林的秀美。迎門是一座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花壇影壁。因院內種植很多牡丹花,所以人們俗稱「牡丹院」。這些牡丹中有百年花齡的各類名貴珍品,如黑牡丹、雙色牡丹,這在古代宮廷花園中都不多見。

牡丹園房屋皆有迴廊相連,雕樑畫棟,文采風流。院子四周,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壇各自成景。因其景色怡人,由古至今,有許多文人豪客,居住於此,修身養性,除恭親王外還有現代藝術家梅蘭芳老先生,也是此間常客。牡丹院也由此聞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時,牡丹院也成為了戒台寺最美的風景。

資訊來源:古蹟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17:2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