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3-18
- 最後登錄
- 2020-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1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376
- 相冊
- 1
- 日誌
- 4
 
狀態︰
離線
|
【天亞社.台北訊】九位天主教和三位基督教牧職人員十二月廿一日接受台灣馬英九總統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感謝他們長年在台照顧弱勢、推廣教育及傳播文化的卓越貢獻,為台灣帶來安詳與和平。
教廷駐中華民國代辦陸思道(Paul Russell)蒙席告訴天亞社,他非常高興天主教牧職人員受到政府表揚,尤其是「總統府給予外籍傳教士如此高度的榮譽」。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洪山川總主教也向天亞社表示,政府表揚的九位牧職人員是在彰顯他們「離郷背井,終生奉獻」,更藉著宗教來往,增進自己國家與台灣間的實質關係,拓展台灣在國際地位。
馬英九致辭時表示,中華民國與教廷的邦誼已超過七十年,而台灣與天主教會的淵源則可追溯至一六二六年,累計到二零一二年為止,全台共計有七百七十一座天主堂及二千四百六十名牧職人員在台服務。
他由衷感謝天主教會在全台設立六所大專院校、三十所中學、十一所小學、逾百所幼稚園及無數的社福團體與醫療院所,為數百萬台灣人帶來安寧、幸福、進步與教育。
馬英九總統也引述聖經《箴言》「你若有能力做到,不要拒絕向有求於你的人行善」,他認為,許多外籍傳教士秉持「神愛世人」的精神,在台灣社會長期行善並傳遞福音,正是這句話的最佳註解。而政府在一一年訂定「馬偕計劃」,讓外籍傳教士可享有與我國老年人相同的社會福利,以感謝他們長年奉獻的辛勞。
耶穌會士畢耀遠(Anthnoy Pierrot)神父代表全體受勳人致辭時表示,他相當榮幸能獲頒此勳章,憶及當初到雲林縣,發現有許多問題極待解決,於是他籌建若瑟醫院,在當地提供醫療服務,院內員工相當勤奮,時時刻刻以居民與國家為念。他並期盼有更多人關注偏鄉的醫療及教育,為當地開創更加繁榮的未來。
年逾九十歲的荷蘭籍畢神父六十年前來台,創建若瑟醫院,照護雲林虎尾地區的偏鄉民眾,他秉持「以院為家」的精神,不但親自開救護車接送病人,也整修醫療儀器,成立社會工作室及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投入兒少、老人及婦女社會福利服務。
其餘獲授勳的天主教牧職人員也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台灣民眾傾力付出,服務當地的貧苦大眾。
瑪利諾會柯德蘭(Theresa Kastner)修女在聖安娜之家照護身心障礙兒童四十三年,許多孩子都稱呼她「修女媽媽」。華思儉(Etienne Georges Beauregard)神父已屆一零二歲高齡,在宜蘭南澳地區設立醫院及托兒所服務民眾,並輔導失學兒童就學與青年就業。
瑪利諾會甘惠忠(Brenban O’Connell)神父創立德蘭啟智中心與伯利恆基金會,鼓勵身心障礙者提升自我價值觀,多年來關心遲緩及多重障礙兒童不遺餘力。而意大利籍秘克琳(Gian Carlo Michelini)創立「蘭陽舞蹈團」,演出足跡遍及全球,並獲教宗保祿六世接見。此外,他協助舉辦宜蘭童玩節及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等藝術節慶,使福音傳播融合在文化活動中。
九十八歲西班牙籍的耶穌會士賴甘霖(Andres Diaz De Rabago)神父則在台大教授醫學倫理三十多年,學生遍佈全台,包含許多醫師、護士與藥劑師,傳承醫德,令人感佩。靈醫會李智(Giovanni Rizz)神父傾力照顧痲瘋及貧病患者,並在宜蘭培植國內第一批男性護理師,也曾至監獄關懷教化受刑人。
法籍的劉一峰(Yves Moal)神父來台將近五十年,通曉國語、閩南語及阿美族語等多種語言,帶領安德啟智中心院生從事資源回收並設立二手書店以支持中心營運。日前他也獲馬總統頒「總統文化獎」的「人道獎」,以彰顯他對東部海岸居民的無私奉獻。
宋玉潔(Miljenka Schnetzer)修女提供獨居老人及重度身障者醫療護理服務,以宗教信仰的力量撫慰病人,並提供幼稚園孩童身心照護,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帶來溫馨。
此外,獲授勳的基督教牧職人員包括宣教士羅芳華(Juanelva Rose),以及亞大偉(David Alexander)與費敦禮(Daniel Freeman)兩位牧師。
馬總統憶及,他小時候居住於萬華,時常前往天主堂聆聽已故的文懷德(Remi Van Hijfte)神父講道。文神父博學多聞且對人親切,令他印象深刻;文神父「不跟著財富而走,而是跟著貧窮與落後而走」,總是在傳教處所變得繁榮後便離開,除了萬華,還曾到金山及馬祖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