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中國著名古橋之二十: 最古老的石墩橋─灞橋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11 12:41: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漢文帝的陵墓「霸陵」,位於漢都長安,即今日的西安市東的霸陵縣,縣境內有渭水的一大支流,號稱「關中八川」之一的灞水。而橫跨灞水之上的「灞橋」,居聯繫關中與關東地區的重要樞紐位置。古代時,灞橋是由長安通往潼關、蒲津關、藍田關的交通要道,也是從中原進入古都長安的必經之路。


根據史料記載,灞橋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古代建築灞橋的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5公里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的地方。距今已有1422年歷史的灞橋,在歷史上演繹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相爭、安史之亂、西安事變等許多的故事,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橋樑。

2004年10月,秦嶺山區的一場暴雨,使得發源於秦嶺的灞河河水暴漲,數日的大水將灞河河床沖刷出一個數米深的河槽。由於一場大水,把沉沒於泥沙的1400年前的隋代灞橋遺址,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展現在世人面前,巋然屹立在奔騰的河水裡。該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跨度最長的聯拱石拱橋。

古代時期的灞橋,堪稱是中國古代木、石樑橋的光輝典範,歷史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稱霸西方的秦穆公曾攻滅十二國,為顯示其創立霸業之功而改「滋水」為「灞水」。因經常出兵作戰之須,而在灞水上建橋,這便是早期的灞橋。西漢建都於長安時,灞橋位在長安城東10餘公里處,地位尤為顯要。

西漢時期所建的灞橋以石為梁,後來改為木樑建構,此後屢毀屢建。王莽地皇三年(西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 後又恢復「灞橋」的稱謂。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583年7月),重修灞橋,又改以用石樑為建築結構。因其建築位置位在原灞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此後約500年間,灞橋的聲名日漸興隆,由於橋附近遍植翠柳,遂有「灞柳風雪」的美稱,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到了宋朝時,在此處設立了灞橋鎮。此後,灞橋的位置幾乎沒有大的移動,歷經數代整修,該橋算是保存了下來,而古木橋卻漸已荒廢。

在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當時巡撫才按舊制又加以建造。

現在的灞橋是清道光十三年重建。橋長386米,寬7米,橋有64孔,各孔跨度4至7米左右。兩旁設有石欄,橋柱有408個。1957年,又改建古灞橋,經鑒定認為原橋墩完好。改建後的灞橋,總長389米,當年「灞橋柳色」和「灞橋風雪」的古景又再現人間。

經大水沖刷發現,河中有9座袒露、兩座半露,共11座石拱橋墩。從露出的橋墩可見,是以大石條逐層砌築而成,造型為南北兩端鑿刻成尖角狀的舟形橋墩,目的為迎抵洶湧的水流衝擊,使其分水劈波、減緩衝勢之作用。如此一座約等於現今兩層樓高的橋墩,橫跨在波濤洶湧、闊約百米的河面之上,其氣勢奪人,雄偉壯碩,可以想見當年灞橋的壯觀景色。

每個石橋墩均由青石襯底,11個橋墩呈一字形排列,青石之間用鑄鐵鉚釘連結,橋墩上端配有昂首巨龜的造型雕刻,蛟龍飛舞的圖騰石雕圖樣。在橋墩遺址東北方,發現了兩座石拱橋墩以及近百根木樁,在橋東端還發現了雕刻精美約50公分長的石龍頭,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栩栩如生。

在殘存的橋墩之下,舖砌有一層寬達17米的石板基礎,其下佈滿深打入地下河床底豎立的木樁,上端舖設方木,方木之上再覆以石板。這些木樁、方木和石板的基礎結構極富科學性且嚴密,至今還完好無損,尤令人驚奇。

橋墩上刻有 「耀州」二字的篆書體字形,證明隋代在修建灞橋時,所用的石材是西安以北約100公里的耀州(現在銅川市耀州區)的石料。

在發現古代灞橋之前,學術界公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石拱橋是河北趙縣的趙州橋(中國著名古橋之一)。而隋唐灞橋是多孔石拱橋,按其結構設計科學,施工技術巧妙,從考證看來,隋唐灞橋應該比趙州橋還要早20多年。

根據《舊唐書》中記載: 「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則蒲津、大陽、河陽,洛則孝義也),石柱之梁四(洛則天津、永濟、中橋,灞則灞橋),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橋、中渭橋、東渭橋也)。巨梁十有一,皆國工修之,其餘皆所管州縣隨時營茸。」從中可看出,當時全國修築有11座巨大型的橋樑,分為三種建材,分別為浮舟橋樑、石柱橋樑和木柱橋樑等三類。隋唐灞橋大型橋是屬於國家級工程主持修建,而趙州橋僅為州縣負責修建地方工程。

據說秦漢時,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始於漢朝的「灞橋折柳贈別」,就是源自長安的灞柳。漢人送客至此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

加上隋、唐時期,文人雅士興詩作賦,描繪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別愁緒和深情厚誼。隋朝的《送別》詩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一直以來,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之名流傳著。為文人騷客所樂道的「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句就是其真實寫照。

一座古橋的出現,引起人們諸多的反思,隋唐灞橋充分展現了古人們高超的建築技藝,更同時具有建築、橋樑、工程、地質、水務、考古及文物保護等多種歷史價值。歷經了風雨的滄桑,徒留有殘墩作證,向人們無言地敘說一段久遠的歷史……


資訊來源:古蹟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3 03: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