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肆 論修養 存有之道落實的心性工夫 … 元神、本心、欲 望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17 09:24:1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經解]
此落於人之心性修養而論之也。上有元神、中有本心,下有
欲望。
「元神」者,「存有」之道也,「本心」者,本源之心也。
「元神」者,當得其「清」也。清者,「純粹義、起始義、
創造義」也。
「本心」者,當得其「靜」也。靜者,「寧靜義、安靜義、
寂靜義」也。
人生於天地之間,與萬物相接,久之成習,此習心也。習心
者,為欲所牽之心也。「欲」者,交於物而為物所牽所纏、
所絆所縛也。
本心如其元神,其於欲必有所落實而有所節也。如此有節之
欲,必可歸返於本心,而如其元神也。依其元神,據其本心,
節制其欲,人道以立,斯所以為安宅仁第也。欲牽習心,習
心擾神,昏亂執著,如何安立。物者,話語分別,執著論定
也。物交物,引之而已矣,貪欲乘之,斯為物欲。欲之遣也,
心自靜也;心既靜矣澄矣,而神自可清也。歸乎常道,返乎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也。工夫用處,端在此心,心居
中虛,以治五官,遣欲澄靜,復於清明,此化念歸意、轉意
迴心,致心於虛,虛極而神也。
譯註]
此落實於人之心性修養而論之也。上有元神、中有本心,
下有欲望。
「元神」是就「存有」之道說,是就存有之根源處說。「本
心」是就「活生生的實存而有」的「實存者」的參贊主體而
說,此存有開顯之幾也。「心」之上遂於道者,「本心」也;
「心」之發而為「念」,因其念而有幾,出入無時,莫知其
向也。如此之心念的心,因其習而有往下墮之可能。如此之
心,或者曰「習心」,此與「本心」構成兩端,而此兩端實
則一致也。
「元神」者,當得其「清」也。清者,「純粹義、起始
義、創造義」也。「本心」者,當得其「靜」也。靜者,「寧
靜義、安靜義、寂靜義」也。相對於此本心,而有習心也。
習心者,為欲所牽之心也,無始以來,受根身業力習氣所擾
之心也。
「欲望」者,交於物而為物所牽所纏、所絆所縛也,此
是由一存有之落實為一對象物,即此對象物而「物交物」,
就在此「物交物」下,引之而不已,使得生命離其自己,心
羨於物,而為物所役也。本心如其元神,其於欲望必有所落
實而有所節制也。如此有節之欲,必可歸返於本心,而如其
元神也。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神」、「心」、「欲」此三層,依序而為「存有之根
源」、「存有之開顯」、「存有之執定」也。天下事物,莫
不如其「存有之根源」進而有「存有之開顯」,再進一步而
有「存有之執定」也。此是說元神必經本心,而本心必經欲
望而落實;然其為奇詭而可議者,則在此落實為「存有之執
定」處,人之於對象物之認知,而起之執著性而有染污性也。
既有染污性,則當遣除之也。此之謂「遣其欲」,遣其欲者,
非遣其欲望也,蓋遣其欲望所衍生之染污性也。
如其常道而遣其欲望之染污,心自然寧靜而安;心既歸
返於本源,如其澄靜,而神復其元,元神自清矣!節其欲而
遣之,如其心而靜之,復其元,如其神,此是存有的歸復之
道也。依其元神,如其本心,而落實為天地間之事物,如此
之事物其為清靜之事物也;此是存有的開顯落實之道也。
其存有的歸復之道,而又如其歸復而有一存有之開顯落
實之道也,往復循環,生生不息,如此自然六欲不生,三毒
消滅也。「六欲」者,生、死、耳、目、口、鼻也。「三毒」
者,好華飾、好滋味、好淫欲也 4。六欲不生者,不執著於此
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也。三毒消滅者,消滅此好華飾、好滋味、
好淫欲之毒也。
[白話翻譯]
談起人的元神,祂喜歡傾向於純粹起始的「清」;然而世俗
的心卻會擾動祂。我們人的本真的心喜歡傾向的是寧寂安止
的「靜」;然而世俗的慾望卻會牽動著祂。要是人們能夠依
循著真常大道,遣除他那世俗的慾望,而他的心地就回到寧
靜安止的「靜」。澄明了他的本心,而他的元神也就回到自
身純粹起始的「清」。這樣子一來,自自然然
地,「生、死、耳、目、口、鼻」這六種慾望也就不會生起;
那喜好華飾、喜好滋味、喜好淫慾的三種毒害,也就消解滅
除了!人們何以會做不到呢?正因為本心未得澄消,慾望未
得遣除的緣故啊!
■心靈藥方
一 不是要人不要有慾望,而是要人不要被慾望奴役。人不
可能沒有慾望,沒有了慾望那就不叫人,重點在「節慾」。
宗教上論及「無欲、去人欲」,說的都是要人節慾,並
不是要人果真都不要有慾望。
二 慾望的節制來自於「禮儀」,來自於「戒律」,這是結
構性的限制,除了結構性的限制,還得強化本心覺性的
主宰,還得清理元神純粹的根源。欲有所節、心有所靜、
神有所清,這便是道家的功夫。
三 身動則心靜,形勞則神安,身動要有個止處,形勞要有
個安宅,無止處則心不靜,無安宅則神不安。止處說的
是具體落實的成績,安宅說的是休養生息的長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31
四 什麼是具體落實,拖拖地、整理家務,心就靜了;什麼
是休養生息,篩篩花、養養草,神就安了。這道理很深
奧,做來很簡單。
五 不要急得與人計較短長,重要的是生長,特別是共生、
共長,共存、共榮,只要生長發育、長成了,不必去爭,
你已經贏了。這叫「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0 16:5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