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灣客家族群的移入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因屬於後到的族群,故泰半僅能選擇偏僻的山區落腳扎根,因此除了顯著的傳統代表菜餚外,有許多飲食習性和菜餚皆與鄰近族群相互交融,於焉產生了另一種新飲食風貌,正如今日客家菜中的樹豆排骨、南瓜粄、山苦瓜的應用,究其因,概為原住民族原始食材的再運用,包括其他因地制宜而衍生出的新代表菜色,諸如內灣野姜花粄粽、北埔柿餅、杭菊花茶食、茶點、萬巒豬腳、內埔花生豆腐....等,這些林林總總的菜餚,儘管可在短期間內呈現出當地一時之新代表菜色或食材樣貌,至於能否像「四炆四炒」及醃製品般如此地恆久鮮明,則有待時間驗證了。
飲食文化內涵的建構、環境物產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最重要的是,族群飲食的內在需求及精神意義。從低層的實用面延伸至高層的精神面,前者如飽食、營養、生產供需之實用意義,後者則有社會文化、價值取向或宗教觀等抽象意義。物質豐裕、衣食無虞的現代社會,飲食目的已提升至較高層次,健康養生風潮盛行巷衢,而一向注重「油、鹹、香、濃」的客家飲食,勢必得做適當的調整,不過也不必太杞人憂天,擔心放棄重口味的烹調原則就會失去客家風味,其實若善用多種獨特的客家食材,做不同的創意變化,佐以精巧的手法呈現,相信新時代的客家飲食,仍是潛力無窮,不可忽視的。
台灣社會民風的多元開放,全球聞名,日食、韓潮、歐陸風,一波波接踵而至,可惜大家似乎總忘了牽起自己同胞的手,讓眾多族群文化相互瞭解、相互交融,從原住民族至客家族群,甚至是福佬人,其傳統飲食文化正因台灣人民的遺忘與扭曲,而急遽地消失之中,值此非常時期,做一回顧、整理與紀錄,正是勢在必行,責無旁貸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