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9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上帝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6-27 00:30: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上帝

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天」,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等,是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信仰的主宰天地宇宙的神。

上帝是華夏信仰系統天神、地祇、人鬼中的至上神,是仁義禮智信的神。上帝給人類指派了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中國皇帝是上帝感應產生的,因此叫天子。祖先是生者與上帝交流的媒介。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賜福給有德行的人。漢代以降,與上帝溝通的方式從巫筮轉變為星象觀測,併產生了北極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天壇是祭祀上帝的聖殿。

上帝,又稱帝、天帝、昊天上帝,亦稱天神、天主、天皇大帝、皇天上帝、皇皇帝天等,具有擬人化的神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帝」後來又用來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部分文獻又稱「太一」等,「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

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學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釋:「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中國殷周信仰和其繼承者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祂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上帝是甲骨文卜辭卜問的對象,掌管著萬物生死,國家大事都要通過龜卜徵詢上帝的意見,特別是祈雨、戰爭、農事、疾病、巡狩、災難。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賓於帝」( 《乙編》7197)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與人有血緣關係的祖先神是向帝轉達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風」 ( 《通纂》398) , 風神為上帝的使臣。盤庚遷都就是遵從上帝的意志。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問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癒。周公旦平叛三監之亂也是卜問上帝的結果。為了改卜得吉,司馬子魚甚至以生命來向上帝換取楚軍勝利。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教繼承,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這五部經書都提到了該詞,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禮莫大於敬天,儀莫大於郊祀」,中國歷代皆設祭天之所,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明清皇帝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西周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通典》記載,周禮設六官,其中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封禪,即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白虎通義》曰:「受命之君,天之所興,四方莫敢違」。司馬光於《冊問王道》中謂:「王者受天命,臨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統」。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通常被視為等同的概念,又有些微區別。

天,含有表示整個大自然、天然宇宙整體的意思,代表天的天公、老天、老天爺等叫法更加擬人化,不過同樣表示自然神。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異,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玉皇上帝通常又稱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為眾神之王、神界皇帝,是中華民間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神。玉皇上帝(昊天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

「上帝」、「帝」、「天」,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等,是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信仰的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跟道教的至尊「三清的元始天尊」即「宇宙的本體、道」的論述並無不同。

台灣仙道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7 11: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