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阿里山珠露茶
[簡介]
阿里山珠露是臺灣十大名茶之一,最大產地在台灣嘉義縣竹崎鄉,竹崎鄉位於嘉義縣東方,終年雲霧繚繞,土壤又屬於紅土,是臺灣新興的高山茶產區。阿里山公路自嘉義市區起50公里處,距阿里山風景區25公里,茶區分佈於海拔1.300公尺至1.500公尺之山坡地,有新辟之公路直達玉山國家公園,村莊所在地名為「石棹坪」。
所生產的珠露茶因特別的種植環境及優良氣候條件,所以風味獨特,輔以完全手采嫩菁及獨到的焙制技術,使阿里山珠露茶廣受好評。本地栽培茶樹始于百餘年前,由當時滿清之台南府精選茶種,委由梅山之「保長」吳氏於梅山鄉瑞峰、外寮及生毛樹等地區試種成功,後由洪氏引進至石棹地區栽培,目前當地洪氏家族尚保存該種茶樹。
石棹茶區農友純僕忠厚,大都為世襲農林為本,大面積種茶始於1980年引進青心烏龍品種,試種成功,當地竹崎鄉公所、農會及嘉義縣政府、農會積極推廣,目前面積有80餘公頃,產量雖然不多,但品質優異,香氣濃郁,滋味甘醇普遍受到愛茗人士的喜歡,並命名為「阿里山珠露茶」,於1987年10月28日舉辦命名發表及茶葉展示會,圓滿成功。該區茶農為建立產銷秩序,組織有產銷研究班,致力於新技術之開發應用及宣傳等,並約束班員以合理價格銷售產品,頗受消費者及生產者好評。
[特徵]
阿里山珠露外形緊結整齊,鮮豔墨綠帶麗色。茶湯澄清蜜綠,清香撲鼻飄而不膩,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滑耐人尋味。
[採制]
涼青、曬青、涼青: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為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至9%左右為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伴隨著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特有品質。
炒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
揉撚、烘焙:揉撚是多次反復進行的。初揉約3至4分鐘,解塊後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幹,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經三揉三焙後,再用50至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層白霜。
包揉、揉撚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最好為止。才焙火烤幹成品。
簸揀:慢烤後的茶葉最後經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即為成品。
來源:茶藏全球茶葉華文網 |
|